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擁抱內在小孩

                                                                                              逢甲大學 莊靜實習心理師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遇到挫折和低落時,就會悄悄地跑出來,拉拉你的衣角跟你說「我受傷了..」。但是,有時候,當心裡受傷的小孩跑出來,想要得到你的關愛和安慰,卻被你刻意地忽略,或是狠狠地拒絕。這樣脆弱的自己,只能更退縮地逃到心裡深處,那個沒有人會發現沒有人會懂的小世界。好像把自己封閉起來,看起來很堅強的樣子,就不會再受傷了。
    從事諮商工作,常會觸碰到個案的內在深處,與那個脆弱又帶刺的小孩談話。有些個案看似防衛,不發一語,或者語帶挑釁的在試探諮商師的能耐,看看諮商師是否能夠通過自己的考驗有些個案侃侃而談,但卻言不及義,帶著諮商師兜著圈子,不著邊際的聊著和真正議題無關的話題。這樣的考驗,常常是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來的應對方式。太害怕受傷和被拒絕,一旦自己內心那個小心翼翼收藏的潘朵拉盒被打開,自己內在的醜陋和傷疤將被赤裸裸的揭開,是不是又再一次的受傷了?是不是就不會再喜歡我了?是不是自己就不完美了?好多的擔心,讓個案必須要以試探的方式來衡量這段關係是否安全,一旦考驗通過了,你才值得信任。我才願意把我的祕密告訴你。

  每當我在面對個案的沉默,或是看到個案對於諮商效果的質疑時,會以專業的評價,認定個案是在防衛,而不願意敞開心門讓諮商師靠近,反而讓自己更加的不得其門而入,讓自己著急也讓個案踱步。然而,在聽到黃士鈞博士做了這樣的提點後,讓我恍然大悟:「會不會,他不是在防衛?只是山太高水太深,他還在翻山越嶺的路上?」當諮商師能夠耐心的陪伴,等待個案準備好的時候,允許個案表達內在真實的自己,不帶任何評價全然的接納與陪伴,就是一種矯正性的情感經驗。當個案能突破內心的阻礙,提起勇氣表達真實的內在感受,並且擁抱自己內在的小孩時,才能讓自己有機會被理解,也才能讓關係更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