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戀愛 練愛

戀愛 練愛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王孟羚諮商心理師




愛情,可以說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愛情可以讓我們身在人間,卻體會到如同在天堂般的幸福感受,也可能帶給我們有如地獄般的苦痛經驗,而愛情雖然不是如同空氣一樣是生存的必需品,但它卻是每個人心理嚮往並渴望擁有的。尤其在大學階段的年紀,能夠好好找一個對象、談一場戀愛,對此刻的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也因為缺乏經驗,或因為過於嚮往而忽略了很多細節,使得有些人在愛情路上跌跌撞撞,或嘗到人生中第一次的失戀經驗


歌手小宇有一首歌,歌名是「終於說出口」,歌詞裡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我還能做甚麼
你已經不愛我
我一直都愛著你難道這還不夠
我還要做甚麼
你才不離開我
我知道你已無心再繼續看著我
一心想離開我


 一直愛著對方,為什麼還不夠?若只執著這個想法,其實會愛得很辛苦,因為愛情雖名為「愛」情,但它卻又不僅是「兩人愛著彼此」這麼簡單一件事情。「相愛」只能是觸發愛情開始的重要條件,但當兩人持續愛情關係時,兩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相處在一起,就要面對很現實的一件事情,即是「兩個人的差異」。而同時,長時間的和另一半相處,彼此的互動,更是有很多需要學習的「眉角」在其中。



愛情的吸引力,往往來自於你發現對方某個樣子非常讓自己心動,但同時對方也可能存在著一個自己無法接受的樣子,只是一開始尚未發現。同樣的,自己展現真實的樣貌在對方面前,究竟適合彼此的特質有多少,會漸漸在相愛後的相處過程,一點一滴地發現。這種回歸現實後的相處,往往才是愛情真正開始考驗的時候。所以,若你只想選擇看見愛情美好的樣子,一味的相信只要愛著對方就夠了,但是卻忽略彼此是有所差異的兩個人,對於想長久的經營愛情關係,其實是不利的。請記得,愛情的甜蜜,是來自於兩個人的親近,而能真正的感受到親近,一定是對另一半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所以千萬不要放棄去了解對方真正需要的機會,也千萬不可逃避面對兩人有所差異時,而必須好好溝通的時機。


而戀愛,重視的是心理層面的條件,但同時我們也得學習如何練愛,把握在愛情中足以讓兩人互動更好的練習機會,練習傾聽、練習包容、練習溝通、練習了解與接納、練習表達需求、練習回應、練習SAY YES也練習SAY NO,各種的練習都不容易,因為可能會遇到挫折,可能受指責,但是,千萬別忘記,投入愛情的你,就有責任與義務讓兩個人都因為彼此而更加的開心與幸福。




所以,正在追求愛情的你,勇於付出愛之前,千萬不能忘記,相愛的確是兩人在一起的基礎與前提,但是現實來說,只有「愛」卻又無法意味著兩人能一輩子長相廝守。在一場戀愛中,除了「愛」之外,還必須加上兩個人的「適配性」,同時,兩人準備好一起用心學習經營關係,更是重要的一件事。讓我們一同享受戀愛,並準備練()愛吧!





圖片來源
http://yukitwins.pixnet.net/album/photo/172270680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不喜歡自己時,就去找朋友吧!

不喜歡自己時,就去找朋友吧!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林盈君諮商心理師



曾經,陪著一位朋友去面對他已經歷一段時間的挑戰,
在他所敘說的故事裡,
讓我很觸動,有所反思,亦再次見證著我所信仰的生命思維~~
一個人面對外在巨大的困難時,
有時候不是直接將力氣花在去面對困境上,
而是先「回到自己」,
把那個自己喜歡的樣子找回來,
當人處在這個位置時,
才會有了安穩的力量回到困難裡去接受挑戰或只是撐著。
而有時候,面對生命裡的困難,能「撐著」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了。
甚而,即使很難撐,還能硬著頭皮、拖著沉重的步伐走過那個歷程,就足以令人敬佩了~~尤其是面對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沒有熱情與渴望的事時。


回想自己過往的生命經驗,
不管是遇到關係裡的困難、工作上的挑戰,
若出現的內在語言是:我很不好、我很糟糕、我討厭自己、我沒有能力
帶著這樣的內在語言,
常常就會卡在那裏,不知所措,甚至陷入無望的深淵,
這時候,通常不是一些問題解決的技巧拯救自己,
而是懂得自己的好友所給出的語言:「妳很好」「妳值得」「妳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讓自己得以收拾起沮喪、無助,
重新喜歡自己,
重新站到面對問題的位置上,
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因應問題。


想著,因著他人的眼光、社會文化的框架,
常常讓我們把自己放在「我有問題」「我不夠好」的位置,
這常常讓人失去力量,也很不公平,
因為他人的眼光、社會文化的框架只是一個視野,
只是一個故事的版本~~因著一個或某幾個行為就去論斷一個人,
這是極度不公平的事,也常常讓我們受苦。
於是,想著,即使這些外在讓自己受苦的聲音好大,
讓我們不喜歡自己,也無法鼓舞自己時,
那麼是否可以試著把視野移向那些懂我們的人,
聽聽他們眼中的自己,
只有在那些懂得的眼光中,我們才得以重新看見自己所喜歡的樣子,
把那個自己所喜歡的樣子給召喚回來,
因為那個喜歡的自己,不是不存在,而是被某個視野給遮蔽甚至汙名化了。


我對這位朋友說:「在我眼中,你很好,你有著豐沛的情感,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真實如赤子。即使現實世界的困難很大,大到讓你卡住了、受困了,但你真的就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人,一切現階段的困難終會成為過去的。」
也把這段話,送給正在經歷困難,卻仍舊不失去內在美好的每個朋友。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陪伴的力量

陪伴的力量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王孟羚諮商心理師




成為心理師後,工作有很大部分就是傾聽與陪伴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其中有一版本的故事,經常讓我感到可惜。
那樣的故事與案主帶來的困難無關,
而是案主分享自己面對困難時的這種經驗:
我跟家人或朋友說我現在的煩惱,他們都會回我『你想太多了』,
他們說只要我不想太多,就不會煩惱了。
所以我就不想再跟他們說我的煩惱,講了以後,反而有問題的都是我。

這樣的故事內容,讓我覺得可惜的是,
案主其實是有「關係資源」陪伴自己面對挑戰,
然而這些本應該是「助力」的資源,反而使案主面對困難時,
受到了更深的傷害

說別人「你想太多」的人,可能面對相同的狀況,
因為有一套不讓自己被困住的解讀方式,所以不會陷入煩惱。
但我們無法否認,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對自己無關緊要的事情,
從不同的眼光,就有可能是一件無法妥協的大事情。

一句簡單的「你想太多了」,
可能本來是想幫助一個人趕快脫離困境,
這樣助人的善意本是好的,
但這句話本身隱含著「這個煩惱不重要」、「這個困境不困難」,
或「我希望你趕快振作起來」的意義,
反而使得面對困難的人,更增添了自我懷疑的聲音,
而自我懷疑遠比困難本身,
更容易讓人感到難以承受的辛苦。

若真的想好好陪伴一個面對困難的人,
我們必須先知道一件事,感到困難的狀況,
往往是讓人發現原來自己內在有「無法妥協的價值、重視的渴望」的好機會,
但因為生命不會如此輕易地告訴我們這件事的解答,
所以才會設下重重關卡,希望我們可以從中體驗與發現。

所以,當面對處在困難裡的人,我們應該敬重他,
畢竟他撐在一段辛苦的過程裡,卻不願妥協與放棄,是多麼了不起的事。
若我們希望可以「趕快」陪他度過難關,千萬要記得,
生命的課題,絕對是無法講求快速與效率的。

因此,用他的步調與速度,傾聽他目前最需要的協助為何,
我們試著提供,但若發現自己無法給或給不了時,只需要讓他知道,
現在的我雖然幫不上忙,
但我願意在這段辛苦的時候陪伴你,
接著就靜靜地聽、靜靜地陪伴,讓他知道其實自己不孤單

陪伴的力量,也就是在此時發揮它的作用,
陪伴使人感到不孤單,當我們知道有人陪著自己,
即使問題還在,心就比較不慌,
不慌時,就有清澈的眼光,好好地面對困難與挑戰。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WPPcPaiQo



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

眼淚的力量

眼淚的力量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蘇郁玫諮商心理師

  
一直以來,常常聽見人們說,「長大了,就不能再掉眼淚了~」、「男生不可以掉眼淚,這樣就像女孩一樣」、「哭什麼哭,都幾歲了還像個孩子一樣」、「哭只會顯得你更懦弱」……等等,對於「哭泣」帶來一連串的批評與不屑。然而,對於我來說,眼淚卻是如此的珍貴,就如同寶藏般的令我珍惜。


「愛哭」,一直以來都是我的形容詞,難過就哭、受了委屈也哭、感動到哭、生氣也會被氣哭,無論什麼樣的狀況,當情緒滿了,哭泣就成為了我外在表現的行為之一。記得,曾經有同事忍不住跟我說:「蘇老師,都已經幾歲了,別再動不動就掉眼淚,堅強一點!」,當下,有些自責,覺得身為老師的我,怎麼可以動不動就在學生面前哭泣,真是不應該~


然而,在從事輔導工作幾年下來,陪伴著無數孩子一同經歷過那些悲傷、生氣、哀傷、難受的日子。看著孩子們流著淚,訴說著感謝,感謝自己在做錯事的當下,即時被發現,儘管因此而必須上法院接受審判,卻得以避免自己一錯再錯,並勇於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看著孩子落淚說,原來,勇敢跟恐懼是並存的,當自己帶著害怕,設法去突破重圍時,勇氣正伴隨在左右,協助自己走向光亮,也因為害怕,更可以看見自己的勇敢與堅強。我也在一次次的眼淚中看見,原來「哭泣」對於我來說,是一種能量的轉換,讓受傷、困頓的心,透過淚水的洗滌,轉換成正面、光亮的心情來面對自己;「哭泣」對我來說,亦是一種情感上的撼動,是自己與他人生命經驗產生共振所帶來的結果,包含著疼惜、不捨、感激、感動……

                  

眼淚,不再是懦弱的象徵,而是轉換心情的一種方式,一種情感的表現方式!若有機會陪伴哭泣的人們,請別再急著阻止他,請懷著敬重的心,來看看那眼淚背後涵蓋的意義是什麼,你會聽見一個美麗的故事,就如同詩篇般,撼動人心~未來,當又有人跟我說:「蘇老師,你別再哭泣了,這有損你為人師表的形象。」時,我可以很大聲的告訴他:我愛哭,但我是一個勇敢的人!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vXV0EgK2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N1tfpa6Wro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大師對談-認識自我,不怕挫折

大師對談-認識自我,不怕挫折



                                               抉擇與勇氣



對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嚴長壽總裁(亞都麗緻大飯店總裁) 主持人:柯慧貞(成功大學學務長)


                                   圖片來源:http://www.ddm.org.tw/event/spirit/page03_01_13.html

前言:
現代年輕人面對日益競爭的職場環境, 常讓他們感到焦慮與惶恐,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感, 聖嚴法師以自己赴日求學、整個大環境的改變, 向年輕人提出勇於嘗試、不怕挫折的建議,體驗邁向成功必要的過程; 嚴長壽總裁以精采的舉例來說明認清自我的重要性, 沒有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才能進一步去圓夢、去服務人群。


柯慧貞(以下稱主):根據 2004 年所做的有關全國大學生身心調查顯示,約有 5%的人有嚴重 憂鬱的傾向,而中重度憂鬱者也達一成以上。另外,這份調查也提出學生產生憂鬱的成因有 三:第一、不喜歡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第二、不喜歡所處的環境以及經歷的事情;第三、 對未來覺得沒有希望


聖嚴法師與嚴長壽總裁對自己人生都可以掌握方向,也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以你們豐富的人 生閱歷,你們會如何建議年輕朋友面對自己的未來,妥善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依我自己的經驗,在年輕時也曾有過憂鬱的日子,特別是在軍中的時期。當時,雖然大家都說要反攻大陸,事實上,我們看不到國家、社會的未來,對於自身前 途更是一片茫然,我常憂心到睡不著覺。


後來,我寫信給一位已出家的老師,向他請教,表達出自己看不到希望,他回信說:「你希望什麼呢?」我說:「我希望有出路。」老師便回信說:「只要活下去,出路就在你面前。你只要踏實的過生活,一步一步做現在應該做的,也許現在是白做了,但這一切都是你的學習基 礎,只管繼續努力就對了!」老師的一席話讓我的想法從此轉變,我開始踏實地過生活,一 步一步來,每走一步都是成果。


當我赴日本留學時,日本與我們斷交,轉而與大陸建交,很多留學生都很惶恐,無心念書與 寫論文,他們覺得台灣沒有希望,不知道自己怎麼辦,所以覺得很悲哀、很憂愁,常聚在一 起討論,中斷了自己的研究。而我繼續做我的研究,繼續寫我的論文,心想寫多少算多少、 寫一天算一天,就像佛教所講的「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依然踏踏實實地過日子。結果,我 的論文很快完成了,反觀那一些緊張、憂愁的同學們,卻耽誤好多時間,也延遲了論文的完 成。


嚴總裁(以下稱嚴):我看過一本日本作家寫的書,書中他提到「靈魂自由人」的概念,他強
調:「你的靈魂是不是自由的?」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別人的期待、看法所影響,自己的靈魂反而失去自由。這讓我不禁想到現代的青年朋友,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我認識自己 嗎?」大部分青年人受到挫折時,都會很沮喪,甚至怨天尤人,但很多情況的發生是因為我們根本不認識自己,不是一個靈魂自由的人


以法律系的學生為例,法律系培養兩種學生,一種是法官,一種是律師,這兩種個性是絕對不一樣的,當法官要堅定不移,有強烈主觀的正義感,不受改變;律師有時代表原告,有時 代表被告,隨時在不同狀況為自己的訴訟人找到最有利的證據,如果律師沒有調整好心態,不會做好律師。因此法律系的同學如果只是為了前途而不瞭解自己的個性,適合法官的人卻去當律師,或是相反的狀況,這對自己或是社會而言都不是好事。因為自己所選的與個性不合,無法真正喜愛自己的所選,也因此產生痛苦。


當學生最在意成績不好,可是要知道自己雖有不足,但仍有其他的長處,這樣才能釋然。記得有一次,哈佛大學的校長對畢業生的一場演講中,首先他要恭喜所有成績都獲得 A 的同學, 因為他相信其中很多人將來都會當上教授、成為他的同事;接著,他要恭喜成績得到 B 的同學,因為他們將來都會對國家很有貢獻,他們可能會去選舉而變成政治家;最後,他特別要尊敬成績只有 C 的同學,因為將來哈佛的圖書館都要靠他們來捐建,因為他們會去做生意、當企業家。可見,每一位青年都是各有所長、具足潛力,只要青年們真正認識自己,一定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主:聖嚴法師與嚴總裁都提到年輕人首重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個性、能力、興趣,重點是要 做好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可是現在很多年輕朋友不知如何去發現自我、找回自我!有人不 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都是受環境、父母影響,隨波逐流;有人則是一心想當「自由人」,只想「做我要做」的事,所以不接受父母的意見,也不考慮現實條件,這是兩種極端。認識自我 很重要,但是認識環境也很重要,別人的看法有時也要考慮,這兩者間對年輕人似乎是矛盾 的,該如何取得平衡呢?


師:像我從小就討厭、害怕數學,我就確定不會走這條路;我喜歡音樂,但是樂器我卻玩不 來,於是我放棄,這不是我要的。現代年輕人有多方的才華,樣樣都要做,那就麻煩了,因 此要認識自己就很困難,要確定自己未來要做那個行業也不是那麼容易。我建議首先要清楚自己能夠掌握的因緣,就是能掌握的機會、資源有多少,哪一部分是能掌握最多的,那就先 嘗試;哪一部分我還沒掌握,但我非得追求那個資源,也可以試一試,但經過幾次不成功那就放棄。要瞭解自己,所謂知己知彼,事實上,這需要時間摸索,過程可能充滿困難


還有外在的環境也很重要,今天人們稱我一聲大師,好像我很成功,但是我認為這是整個大 環境的改變,假如台灣社會還是像三十年前那樣子,我的處境和狀況就可能大不相同了。三
十年前當我完成博士學位回台灣後,台灣佛教界沒有我容身之處,即使我到了美國,有段日 子也曾流浪街頭。但我清楚自己的優缺點是什麼,我的優點是有恆心,任何狀況下受到挫折
我都會忍耐,知道自己最終的目標,即是做對社會有益、對大眾有利的事情。


至於父母的期望、意見,有的人全盤接受,有的卻不接受;其實,不只年輕人,從前我的師父叫我做什麼,我也不一定會接受,但我很感恩我的師父,因為他會提醒我要做什麼、不能 做什麼,給我方向讓我思考。大人的意見對年輕人還是有用的,雖然不是要照單全收,但仍值得年輕人參考


嚴:年輕人常常覺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所以便和父母唱反調,但這麼做真能夠安心、 自由嗎?當我們不安心時,得到的只是表面上的自由,而非真正的靈魂自由。 除此之外,我們都會在有問題時依賴別人,渴望別人的主動伸出援手,其實,每個人都要具 有「自療」的能力,宗教就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讓我們懂得放下,學會世間的無常,讓 人瞭解在某種情況下,一分耕耘不一定會有一分收穫,當我知道無常,在面對自己生命會比 較坦然。


記得在我十八歲高中考大學時,我在桌子前寫了三句話:「抱最大得希望,為最多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當最壞的打算都可以面對了,同時也代表已明白無常的道理,那麼就能當一個真正靈魂自由的人


主:法師提到自己要有人生的大方向,對社會、對他人有利的大方向,朝這個大方向走,掌握自己的資源與環境去做,然後一步一步去做。我們也曉得在這樣一步步前進的過程中,難 免會有挫折,請教法師與嚴總裁,當你們遇到不順心時,心境是如何?又怎麼突破困境?另 一方面,在困境中該在何時轉彎,或暫時放下,該如何拿捏突破與暫時放下兩者之間呢?


嚴:年輕人初入社會,最先遇上的挫折即是找工作,我曾經碰過一個例子,一個年輕人問我, 他說徵人廣告總會提出必備的學經歷等客觀條件,即使擁有能力,也未必有機會進入該公司。 當時我問他,那他現在做什麼呢?他回答「待業」中。我說待業是一個非常負面的情況,就好像在等待事情發生,但我們不該是消極的態度,應該要有積極的行動,就算今天公司沒 薪水給我們,都不可以讓自己空等待


假如我是學法律的,律師事務所沒有工作,我可以先到公司或是有需要的地方當義工,只要跨入相關領域就等於是在學習,只要繼續與想要工作的單位保持聯繫,就可以為自己創造機 會。如果我們願意努力用這樣的態度去做,便可以突破自己一直在等待的心理盲點。 在我的生命中,影響我最大的是我年輕時看的偉人傳記。我們的生命有限,面對的社會環境 也是有限,但是讓我受益良多。看偉人傳記等於自己經歷另一段生命,從偉人的典範、經歷, 以及遭受挫折時該如何面對的經驗當中,吸取智慧。

除了傳記之外,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喜歡和長輩相處,不善與長輩交談。但在我生命 中遇到必須抉擇時,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親近長者,聽取他們寶貴的意見。當我在圓山飯店工
作的那段期間,儘管非常辛苦,但是我卻覺得很興奮,因為我擁有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重 新學習很多經營與管理事宜。更難得的是,那時每星期五早上,辜振甫先生都會到公司與我 討論一、兩個小時,我們十五分鐘就將圓山飯店的事務談完,剩下的時間,便聽辜先生談論兩岸問題、戲曲、藝術、文學等等,那段時間讓我受益良多,因為每個禮拜我都可以免費上 大師的課程。


儘管後來我離開圓山飯店,很多人關懷我是否遇到挫折,但我從不覺得那是挫折,反而感覺十分充實。我覺得處於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更必須懂得借力使力,就好像今天要爬一座山, 必須在十條路之中選擇哪一條最好,但是我們沒有時間一一試過那十條路,這時候長者的經 驗,可以幫助我們去選擇一條最好的路,用最省力的方法到達目的地。所以,我建議年輕人, 當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不瞭解自己、工作或是未來方向時,可以從傳記以及與長者的交談中 獲取經驗,找到方向。


師:我經常說:「沒有挫折就沒有經驗,大挫折有大成功,小挫折有小成功,沒有挫折就沒有 成功。」只有少數人一生的遭遇是很平順的,縱使生在皇宮的王子,理所當然要成為皇帝,但是也會發生很多狀況,導致當不成皇帝。所以,人沒有遭遇挫折是不會成熟的,在年輕時就要準備遇到挫折。


一生當中,最沒有挫折應該是在當學生時,學生時代很單純,挫折來自學業上的問題,還有跟老師、同學或是男女朋友之間相處的問題,但與人生的其他挫折比起來,相形之下都是小 事情,真正的挫折是從出社會之後才開始。


遇到挫折時要要如何化解?記得我在二十幾歲時,曾過得很苦悶,那時住在山上,我常常去溪裡洗腳,從溪水中我得到很大的啟示:溪水遇到大石頭時不會正面與它衝擊,一定是慢慢 地轉過去、順著而下;如果遇到很大的壩,水就停住不流了,留在壩裡,但是其他的水還是 繼續的流進來,等到壩滿了,水又流出去了。有時候,水的力量很強,水一變大時,一下子 就把所有東西都沖掉;水量小時,帶不走溪裡的東西,這時的水不會停下來,只是繼續流動, 好像慢慢儲備力量一樣


我們應該學習水的特質,柔軟、持續不斷,在遇到挫折時,不旦不能放棄反而是學習充實自 己,一步步邁向目標,漸漸地等因緣成熟了,便能水到渠成地完成目標。大企業家天生就是 大企業家嗎?他們一定一開始便會遭遇很多的挫折,之後從挫折中學習、茁壯,發展成今日 我們所見的大企業。因此,當我遇到挫折時,我會歡喜,因為我又有機會可以成長了,所以 千萬不要害怕挫折,這是讓生命更成長的考驗。


主:兩位寶貴的人生智慧分享,讓我們曉得面對挫折的方法。最後,我再請教兩位,法師跟總裁總是相當的忙碌,行程也是排得很滿,法師常說:「忙得快樂,累得歡喜。」但年輕朋友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遭遇許多事情與壓力,請兩位談談要怎麼在生活中忙得快樂,累得歡喜,在忙碌之中如何平衡自己的身心呢?


師:我有四句話可以與諸位分享:「忙得快樂、累得歡喜、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但我們常發現,人們常將「忙得要命、累得要死、病得好苦、老了就完蛋」掛在嘴上,在其一生中又忙又怕累,也怕病怕老,如果這樣想,那這一生就什麼都不能做了。


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從忙碌之中完成一項一項的目標,忙碌固然會疲累,但是我說:「忙人時 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忙人因為忙,所以他會把時間支配得非常恰當而且有效率。很多 人總是亂忙,手忙腳亂地工作反而沒有效率。疲累,如果是身體上的疲倦,稍微休息一下, 就可以馬上恢復的,尤其是年輕人,睡一覺醒來更是精神百倍。


人會忙得要命、累得要死就是因為亂忙,心靈上產生疲累。像嚴總裁是個非常忙碌的人,他 不僅要忙自己的事業,對於公益、公共議題也很投入;只要任何人需要他時,他便二話不說 地奉獻。因此他是很多人的貴人,很多人需要他的幫助,既然這麼多人需要他,為什麼不歡喜呢?


另外,生病不是問題,每個人都有病,但是要病得很健康,內心不被病痛所困擾、所苦。人 一生下來就是會生病,生病時不要哀聲嘆氣,病癒後就該站起來重新出發,只要心理不要生 病,就是一個健康的人。我曾向一位癌症病患說,不要覺得沒有希望,其實人生希望無窮, 這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未來,還有無限個階段,就像這個地方結束了,到另 個地方還有任務。老了也是一樣,無論生病或是年老,我們的心理要是健康的,就會有無限 的希望。


嚴:其實我的人生並沒有太大的志願,我只希望可以為很多人服務。回想起我的工作經歷, 我在美國運通公司做過傳達的工作,後來當上機場的代表,當我去機場接待時,發現原來這 個公司都是接待國際人士到台灣的,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很喜歡這個工作。


我是一個喜歡為人服務,一刻也閒不下來,我非常希望任何一個來到台灣的人都會喜歡台灣。 就為了這樣一個簡單的理由,我做了三十幾年跟觀光相關的工作與事情。這幾年台灣開始重視觀光,可是一般的社會觀念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的國際貿易開始衰退了,所以必須得靠觀光來改變我們的經濟。但是,我從事這行三十年了,始終不認為觀光可以讓台灣經濟大量成長, 反而認為我們要秉持「即使今天台灣環境很窮困,我們還是可以讓很多人來到台灣,認識台灣這塊土地,認識台灣人的熱情」,這才是做觀光真正的價值。


台灣要讓人家看得起,不能以一種暴發戶的姿態來面世,而是要提昇文化水平,以人文素養讓人尊重。也許我們或上一代沒有將台灣的文化好好宣揚,難以獲得國際的肯定,但這一代的年輕人不能不做好,所以我到各個學校去演講,告訴年輕人將來競爭的舞台不是在台灣, 而是在一個沒有國界的世界中,如果還不認識這樣一個無疆域環境,還自閉在一個狹隘視野
的環境中,對於台灣的未來是很危險的;我也與教育部談到技職教育、青年教育、青年國際觀與外界交流等等問題。


即使我好像做了好多,但依然覺得不夠,最後我發現真正要解決的是心靈問題,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宗教可以做的遠比我們個人可以做到的更多,因為宗教提倡一種安定人心的力 量,能幫助我們穩定腳步,繼續往前。


之前有一個記者問我:「嚴總裁,我們曉得你在十八歲時寫下座右銘,那墓誌銘是什麼呢?」 我回答希望我死後,可以燒成灰燼灑向大海,我太太還笑說不用灑向大海,種棵樹還可以當樹的肥料。想想看,我們一生中曾經做過的事,都永遠比不上在我們之前更多一代又一代的人曾做過的努力,永遠不要認為做一件事就是要讓人記得、便要人家感謝,更不要以為做的事可以萬世流芳,只要我們在行動的當下,自己是很歡喜、很充實,生命才會有真正的價值


(本文摘錄自 2005 年 2 月 27 日成功大學生涯規劃系列講座)

《人生》雜誌 27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