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大師對談-認識自我,不怕挫折

大師對談-認識自我,不怕挫折



                                               抉擇與勇氣



對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嚴長壽總裁(亞都麗緻大飯店總裁) 主持人:柯慧貞(成功大學學務長)


                                   圖片來源:http://www.ddm.org.tw/event/spirit/page03_01_13.html

前言:
現代年輕人面對日益競爭的職場環境, 常讓他們感到焦慮與惶恐,對於未來充滿不確定感, 聖嚴法師以自己赴日求學、整個大環境的改變, 向年輕人提出勇於嘗試、不怕挫折的建議,體驗邁向成功必要的過程; 嚴長壽總裁以精采的舉例來說明認清自我的重要性, 沒有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才能進一步去圓夢、去服務人群。


柯慧貞(以下稱主):根據 2004 年所做的有關全國大學生身心調查顯示,約有 5%的人有嚴重 憂鬱的傾向,而中重度憂鬱者也達一成以上。另外,這份調查也提出學生產生憂鬱的成因有 三:第一、不喜歡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第二、不喜歡所處的環境以及經歷的事情;第三、 對未來覺得沒有希望


聖嚴法師與嚴長壽總裁對自己人生都可以掌握方向,也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以你們豐富的人 生閱歷,你們會如何建議年輕朋友面對自己的未來,妥善做好自己的生涯規劃?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依我自己的經驗,在年輕時也曾有過憂鬱的日子,特別是在軍中的時期。當時,雖然大家都說要反攻大陸,事實上,我們看不到國家、社會的未來,對於自身前 途更是一片茫然,我常憂心到睡不著覺。


後來,我寫信給一位已出家的老師,向他請教,表達出自己看不到希望,他回信說:「你希望什麼呢?」我說:「我希望有出路。」老師便回信說:「只要活下去,出路就在你面前。你只要踏實的過生活,一步一步做現在應該做的,也許現在是白做了,但這一切都是你的學習基 礎,只管繼續努力就對了!」老師的一席話讓我的想法從此轉變,我開始踏實地過生活,一 步一步來,每走一步都是成果。


當我赴日本留學時,日本與我們斷交,轉而與大陸建交,很多留學生都很惶恐,無心念書與 寫論文,他們覺得台灣沒有希望,不知道自己怎麼辦,所以覺得很悲哀、很憂愁,常聚在一 起討論,中斷了自己的研究。而我繼續做我的研究,繼續寫我的論文,心想寫多少算多少、 寫一天算一天,就像佛教所講的「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依然踏踏實實地過日子。結果,我 的論文很快完成了,反觀那一些緊張、憂愁的同學們,卻耽誤好多時間,也延遲了論文的完 成。


嚴總裁(以下稱嚴):我看過一本日本作家寫的書,書中他提到「靈魂自由人」的概念,他強
調:「你的靈魂是不是自由的?」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別人的期待、看法所影響,自己的靈魂反而失去自由。這讓我不禁想到現代的青年朋友,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我認識自己 嗎?」大部分青年人受到挫折時,都會很沮喪,甚至怨天尤人,但很多情況的發生是因為我們根本不認識自己,不是一個靈魂自由的人


以法律系的學生為例,法律系培養兩種學生,一種是法官,一種是律師,這兩種個性是絕對不一樣的,當法官要堅定不移,有強烈主觀的正義感,不受改變;律師有時代表原告,有時 代表被告,隨時在不同狀況為自己的訴訟人找到最有利的證據,如果律師沒有調整好心態,不會做好律師。因此法律系的同學如果只是為了前途而不瞭解自己的個性,適合法官的人卻去當律師,或是相反的狀況,這對自己或是社會而言都不是好事。因為自己所選的與個性不合,無法真正喜愛自己的所選,也因此產生痛苦。


當學生最在意成績不好,可是要知道自己雖有不足,但仍有其他的長處,這樣才能釋然。記得有一次,哈佛大學的校長對畢業生的一場演講中,首先他要恭喜所有成績都獲得 A 的同學, 因為他相信其中很多人將來都會當上教授、成為他的同事;接著,他要恭喜成績得到 B 的同學,因為他們將來都會對國家很有貢獻,他們可能會去選舉而變成政治家;最後,他特別要尊敬成績只有 C 的同學,因為將來哈佛的圖書館都要靠他們來捐建,因為他們會去做生意、當企業家。可見,每一位青年都是各有所長、具足潛力,只要青年們真正認識自己,一定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主:聖嚴法師與嚴總裁都提到年輕人首重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個性、能力、興趣,重點是要 做好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可是現在很多年輕朋友不知如何去發現自我、找回自我!有人不 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都是受環境、父母影響,隨波逐流;有人則是一心想當「自由人」,只想「做我要做」的事,所以不接受父母的意見,也不考慮現實條件,這是兩種極端。認識自我 很重要,但是認識環境也很重要,別人的看法有時也要考慮,這兩者間對年輕人似乎是矛盾 的,該如何取得平衡呢?


師:像我從小就討厭、害怕數學,我就確定不會走這條路;我喜歡音樂,但是樂器我卻玩不 來,於是我放棄,這不是我要的。現代年輕人有多方的才華,樣樣都要做,那就麻煩了,因 此要認識自己就很困難,要確定自己未來要做那個行業也不是那麼容易。我建議首先要清楚自己能夠掌握的因緣,就是能掌握的機會、資源有多少,哪一部分是能掌握最多的,那就先 嘗試;哪一部分我還沒掌握,但我非得追求那個資源,也可以試一試,但經過幾次不成功那就放棄。要瞭解自己,所謂知己知彼,事實上,這需要時間摸索,過程可能充滿困難


還有外在的環境也很重要,今天人們稱我一聲大師,好像我很成功,但是我認為這是整個大 環境的改變,假如台灣社會還是像三十年前那樣子,我的處境和狀況就可能大不相同了。三
十年前當我完成博士學位回台灣後,台灣佛教界沒有我容身之處,即使我到了美國,有段日 子也曾流浪街頭。但我清楚自己的優缺點是什麼,我的優點是有恆心,任何狀況下受到挫折
我都會忍耐,知道自己最終的目標,即是做對社會有益、對大眾有利的事情。


至於父母的期望、意見,有的人全盤接受,有的卻不接受;其實,不只年輕人,從前我的師父叫我做什麼,我也不一定會接受,但我很感恩我的師父,因為他會提醒我要做什麼、不能 做什麼,給我方向讓我思考。大人的意見對年輕人還是有用的,雖然不是要照單全收,但仍值得年輕人參考


嚴:年輕人常常覺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所以便和父母唱反調,但這麼做真能夠安心、 自由嗎?當我們不安心時,得到的只是表面上的自由,而非真正的靈魂自由。 除此之外,我們都會在有問題時依賴別人,渴望別人的主動伸出援手,其實,每個人都要具 有「自療」的能力,宗教就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讓我們懂得放下,學會世間的無常,讓 人瞭解在某種情況下,一分耕耘不一定會有一分收穫,當我知道無常,在面對自己生命會比 較坦然。


記得在我十八歲高中考大學時,我在桌子前寫了三句話:「抱最大得希望,為最多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當最壞的打算都可以面對了,同時也代表已明白無常的道理,那麼就能當一個真正靈魂自由的人


主:法師提到自己要有人生的大方向,對社會、對他人有利的大方向,朝這個大方向走,掌握自己的資源與環境去做,然後一步一步去做。我們也曉得在這樣一步步前進的過程中,難 免會有挫折,請教法師與嚴總裁,當你們遇到不順心時,心境是如何?又怎麼突破困境?另 一方面,在困境中該在何時轉彎,或暫時放下,該如何拿捏突破與暫時放下兩者之間呢?


嚴:年輕人初入社會,最先遇上的挫折即是找工作,我曾經碰過一個例子,一個年輕人問我, 他說徵人廣告總會提出必備的學經歷等客觀條件,即使擁有能力,也未必有機會進入該公司。 當時我問他,那他現在做什麼呢?他回答「待業」中。我說待業是一個非常負面的情況,就好像在等待事情發生,但我們不該是消極的態度,應該要有積極的行動,就算今天公司沒 薪水給我們,都不可以讓自己空等待


假如我是學法律的,律師事務所沒有工作,我可以先到公司或是有需要的地方當義工,只要跨入相關領域就等於是在學習,只要繼續與想要工作的單位保持聯繫,就可以為自己創造機 會。如果我們願意努力用這樣的態度去做,便可以突破自己一直在等待的心理盲點。 在我的生命中,影響我最大的是我年輕時看的偉人傳記。我們的生命有限,面對的社會環境 也是有限,但是讓我受益良多。看偉人傳記等於自己經歷另一段生命,從偉人的典範、經歷, 以及遭受挫折時該如何面對的經驗當中,吸取智慧。

除了傳記之外,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喜歡和長輩相處,不善與長輩交談。但在我生命 中遇到必須抉擇時,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親近長者,聽取他們寶貴的意見。當我在圓山飯店工
作的那段期間,儘管非常辛苦,但是我卻覺得很興奮,因為我擁有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重 新學習很多經營與管理事宜。更難得的是,那時每星期五早上,辜振甫先生都會到公司與我 討論一、兩個小時,我們十五分鐘就將圓山飯店的事務談完,剩下的時間,便聽辜先生談論兩岸問題、戲曲、藝術、文學等等,那段時間讓我受益良多,因為每個禮拜我都可以免費上 大師的課程。


儘管後來我離開圓山飯店,很多人關懷我是否遇到挫折,但我從不覺得那是挫折,反而感覺十分充實。我覺得處於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更必須懂得借力使力,就好像今天要爬一座山, 必須在十條路之中選擇哪一條最好,但是我們沒有時間一一試過那十條路,這時候長者的經 驗,可以幫助我們去選擇一條最好的路,用最省力的方法到達目的地。所以,我建議年輕人, 當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不瞭解自己、工作或是未來方向時,可以從傳記以及與長者的交談中 獲取經驗,找到方向。


師:我經常說:「沒有挫折就沒有經驗,大挫折有大成功,小挫折有小成功,沒有挫折就沒有 成功。」只有少數人一生的遭遇是很平順的,縱使生在皇宮的王子,理所當然要成為皇帝,但是也會發生很多狀況,導致當不成皇帝。所以,人沒有遭遇挫折是不會成熟的,在年輕時就要準備遇到挫折。


一生當中,最沒有挫折應該是在當學生時,學生時代很單純,挫折來自學業上的問題,還有跟老師、同學或是男女朋友之間相處的問題,但與人生的其他挫折比起來,相形之下都是小 事情,真正的挫折是從出社會之後才開始。


遇到挫折時要要如何化解?記得我在二十幾歲時,曾過得很苦悶,那時住在山上,我常常去溪裡洗腳,從溪水中我得到很大的啟示:溪水遇到大石頭時不會正面與它衝擊,一定是慢慢 地轉過去、順著而下;如果遇到很大的壩,水就停住不流了,留在壩裡,但是其他的水還是 繼續的流進來,等到壩滿了,水又流出去了。有時候,水的力量很強,水一變大時,一下子 就把所有東西都沖掉;水量小時,帶不走溪裡的東西,這時的水不會停下來,只是繼續流動, 好像慢慢儲備力量一樣


我們應該學習水的特質,柔軟、持續不斷,在遇到挫折時,不旦不能放棄反而是學習充實自 己,一步步邁向目標,漸漸地等因緣成熟了,便能水到渠成地完成目標。大企業家天生就是 大企業家嗎?他們一定一開始便會遭遇很多的挫折,之後從挫折中學習、茁壯,發展成今日 我們所見的大企業。因此,當我遇到挫折時,我會歡喜,因為我又有機會可以成長了,所以 千萬不要害怕挫折,這是讓生命更成長的考驗。


主:兩位寶貴的人生智慧分享,讓我們曉得面對挫折的方法。最後,我再請教兩位,法師跟總裁總是相當的忙碌,行程也是排得很滿,法師常說:「忙得快樂,累得歡喜。」但年輕朋友在現實生活中都會遭遇許多事情與壓力,請兩位談談要怎麼在生活中忙得快樂,累得歡喜,在忙碌之中如何平衡自己的身心呢?


師:我有四句話可以與諸位分享:「忙得快樂、累得歡喜、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但我們常發現,人們常將「忙得要命、累得要死、病得好苦、老了就完蛋」掛在嘴上,在其一生中又忙又怕累,也怕病怕老,如果這樣想,那這一生就什麼都不能做了。


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從忙碌之中完成一項一項的目標,忙碌固然會疲累,但是我說:「忙人時 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忙人因為忙,所以他會把時間支配得非常恰當而且有效率。很多 人總是亂忙,手忙腳亂地工作反而沒有效率。疲累,如果是身體上的疲倦,稍微休息一下, 就可以馬上恢復的,尤其是年輕人,睡一覺醒來更是精神百倍。


人會忙得要命、累得要死就是因為亂忙,心靈上產生疲累。像嚴總裁是個非常忙碌的人,他 不僅要忙自己的事業,對於公益、公共議題也很投入;只要任何人需要他時,他便二話不說 地奉獻。因此他是很多人的貴人,很多人需要他的幫助,既然這麼多人需要他,為什麼不歡喜呢?


另外,生病不是問題,每個人都有病,但是要病得很健康,內心不被病痛所困擾、所苦。人 一生下來就是會生病,生病時不要哀聲嘆氣,病癒後就該站起來重新出發,只要心理不要生 病,就是一個健康的人。我曾向一位癌症病患說,不要覺得沒有希望,其實人生希望無窮, 這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未來,還有無限個階段,就像這個地方結束了,到另 個地方還有任務。老了也是一樣,無論生病或是年老,我們的心理要是健康的,就會有無限 的希望。


嚴:其實我的人生並沒有太大的志願,我只希望可以為很多人服務。回想起我的工作經歷, 我在美國運通公司做過傳達的工作,後來當上機場的代表,當我去機場接待時,發現原來這 個公司都是接待國際人士到台灣的,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很喜歡這個工作。


我是一個喜歡為人服務,一刻也閒不下來,我非常希望任何一個來到台灣的人都會喜歡台灣。 就為了這樣一個簡單的理由,我做了三十幾年跟觀光相關的工作與事情。這幾年台灣開始重視觀光,可是一般的社會觀念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的國際貿易開始衰退了,所以必須得靠觀光來改變我們的經濟。但是,我從事這行三十年了,始終不認為觀光可以讓台灣經濟大量成長, 反而認為我們要秉持「即使今天台灣環境很窮困,我們還是可以讓很多人來到台灣,認識台灣這塊土地,認識台灣人的熱情」,這才是做觀光真正的價值。


台灣要讓人家看得起,不能以一種暴發戶的姿態來面世,而是要提昇文化水平,以人文素養讓人尊重。也許我們或上一代沒有將台灣的文化好好宣揚,難以獲得國際的肯定,但這一代的年輕人不能不做好,所以我到各個學校去演講,告訴年輕人將來競爭的舞台不是在台灣, 而是在一個沒有國界的世界中,如果還不認識這樣一個無疆域環境,還自閉在一個狹隘視野
的環境中,對於台灣的未來是很危險的;我也與教育部談到技職教育、青年教育、青年國際觀與外界交流等等問題。


即使我好像做了好多,但依然覺得不夠,最後我發現真正要解決的是心靈問題,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宗教可以做的遠比我們個人可以做到的更多,因為宗教提倡一種安定人心的力 量,能幫助我們穩定腳步,繼續往前。


之前有一個記者問我:「嚴總裁,我們曉得你在十八歲時寫下座右銘,那墓誌銘是什麼呢?」 我回答希望我死後,可以燒成灰燼灑向大海,我太太還笑說不用灑向大海,種棵樹還可以當樹的肥料。想想看,我們一生中曾經做過的事,都永遠比不上在我們之前更多一代又一代的人曾做過的努力,永遠不要認為做一件事就是要讓人記得、便要人家感謝,更不要以為做的事可以萬世流芳,只要我們在行動的當下,自己是很歡喜、很充實,生命才會有真正的價值


(本文摘錄自 2005 年 2 月 27 日成功大學生涯規劃系列講座)

《人生》雜誌 27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