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陪伴的力量

陪伴的力量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王孟羚諮商心理師




成為心理師後,工作有很大部分就是傾聽與陪伴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其中有一版本的故事,經常讓我感到可惜。
那樣的故事與案主帶來的困難無關,
而是案主分享自己面對困難時的這種經驗:
我跟家人或朋友說我現在的煩惱,他們都會回我『你想太多了』,
他們說只要我不想太多,就不會煩惱了。
所以我就不想再跟他們說我的煩惱,講了以後,反而有問題的都是我。

這樣的故事內容,讓我覺得可惜的是,
案主其實是有「關係資源」陪伴自己面對挑戰,
然而這些本應該是「助力」的資源,反而使案主面對困難時,
受到了更深的傷害

說別人「你想太多」的人,可能面對相同的狀況,
因為有一套不讓自己被困住的解讀方式,所以不會陷入煩惱。
但我們無法否認,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對自己無關緊要的事情,
從不同的眼光,就有可能是一件無法妥協的大事情。

一句簡單的「你想太多了」,
可能本來是想幫助一個人趕快脫離困境,
這樣助人的善意本是好的,
但這句話本身隱含著「這個煩惱不重要」、「這個困境不困難」,
或「我希望你趕快振作起來」的意義,
反而使得面對困難的人,更增添了自我懷疑的聲音,
而自我懷疑遠比困難本身,
更容易讓人感到難以承受的辛苦。

若真的想好好陪伴一個面對困難的人,
我們必須先知道一件事,感到困難的狀況,
往往是讓人發現原來自己內在有「無法妥協的價值、重視的渴望」的好機會,
但因為生命不會如此輕易地告訴我們這件事的解答,
所以才會設下重重關卡,希望我們可以從中體驗與發現。

所以,當面對處在困難裡的人,我們應該敬重他,
畢竟他撐在一段辛苦的過程裡,卻不願妥協與放棄,是多麼了不起的事。
若我們希望可以「趕快」陪他度過難關,千萬要記得,
生命的課題,絕對是無法講求快速與效率的。

因此,用他的步調與速度,傾聽他目前最需要的協助為何,
我們試著提供,但若發現自己無法給或給不了時,只需要讓他知道,
現在的我雖然幫不上忙,
但我願意在這段辛苦的時候陪伴你,
接著就靜靜地聽、靜靜地陪伴,讓他知道其實自己不孤單

陪伴的力量,也就是在此時發揮它的作用,
陪伴使人感到不孤單,當我們知道有人陪著自己,
即使問題還在,心就比較不慌,
不慌時,就有清澈的眼光,好好地面對困難與挑戰。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WPPcPaiQ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