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從舒適圈談生涯的穩定與冒險

從舒適圈談生涯的穩定與冒險

邱羣倫 諮商心理師/禾心諮商所合作夥伴

    很多大學生在思考著生涯抉擇跟考量時,都會在意的一點是「穩定」與否?有著人嚮往著像軍公教人員的「鐵飯碗」工作;但對於有一些人來說,也因為這樣的「穩定」,會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是有限的,反而有想避開選擇穩定工作的選擇。為什麼會這樣的現象呢?除了每個人的人格特質不同外,或許也可以用一個舒適圈的概念來作為說明:

    舒適圈理論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若長期處於熟悉的環境、每天都看到一樣的人作的事情都一樣。我們很容易在這樣的狀態感到輕鬆自在。若我們踏出熟悉的範圍,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因而感到不舒適,很自然的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假使我們不刻意跨出自己的舒適圈,生活相對是穩定跟平順的,但相對來說發展及進步就會很慢,更別說有機會可以發揮潛力。

    舒適圈的理論中除了舒適區(comfort zone)外,還包括伸展區(stretch zone恐慌區(stress zone。在舒適區我們得心應手,每天處於熟悉的環境中,做起事情來得心應手,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覺是「舒適」的。有些喜歡穩定的人會甘於現狀,一旦跳出這個區域,可能會覺得有壓力,無所適從;也有些人會因為日子久了,能夠學到的東西變少,進步緩慢,就會思考著有所改變。

    如果能夠勇敢往前踏出去,我們就會來到伸展區。在伸展區裡面是我們很少接觸甚至未曾涉足的領域、充滿新穎的事物,在這裡可以充分的鍛煉自我,挑戰自我。例如從來沒有獨自旅行過的人,循序漸進地先在熟悉地區一天的旅行,再到國內較不熟悉地,最後才開始挑戰獨自出國旅行,這過程就是一個伸展的過程。生活其他面向,像是工作上嘗試改變、接受挑戰,也是種在伸展區內學習成長的一種方式。


   恐慌區,顧名思義在這個區域中會感到憂慮與恐懼。強大的壓力會啟動身體反射,此時身體的資源都集中在肢體上,認知運作遲鈍,全憑本能反應。在這樣的狀態下絕對無法學習新事物或發揮潛能,事後若沒有經過適當的療癒,甚至可能造成對特定事物有創傷的感覺也因此侷限了進一步探索與冒險的機會。

    隨著未來的每個選擇不同,不同選擇也代表在你的舒適圈中的不同位置。穩定的工作相對像在舒適區;有一些挑戰的工作就是在伸展區。你也可以從生活中覺察自己的特質,看自己適合在穩定的「舒適區」工作;還是具有冒險挑戰的心。當然,也不見得同一份工作都總是「穩定」,有時候隨著工作任務的不同,以及你對自己期許不同,可能就會從隨時從舒適區跨到伸展區。如果你喜歡,也可以添加一點不同在生活中,生活適時的冒險,不但能讓長久不變的生活中增添色彩;抑能讓你在舒適區跟伸展區更彈性地來回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