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從”作夢”開始變得不一樣

從”作夢”開始變得不一樣

鄭浩仁 臨床心理師/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

最近,有個朋友在臉書上對即將國小畢業的孩子說出了這樣的祝福語:「祝福你永遠是個有夢想的孩子」,看到這句話,有點感慨,因為最近跟一些年輕人談到夢想時,年輕人多半說:「不敢說,太丟臉,太難了」。當我們年齡大了,成熟了,卻變得不敢再擁有夢想了嗎?

   想起國際著名舞者許芳宜TED* Taipei的演講,這位以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之姿登上紐約時報,被喻為「瑪莎.葛蘭姆的傳人」與「美國現代舞之后」的成功舞者,在演講中對於自己的偉大成就並未談論太多,真誠跟大家分享的是她開始敢做夢,開始敢對自己有期待的開端,學會喜歡自己的不夠聰明、不夠漂亮,開始面對失敗、面對害怕失敗、害怕丟臉的心路歷程,有一段話她是這樣說的: 「在那位老師之前,從來沒有人對我有期待,從那天起,我告訴我自己,我也想作夢,我也想有夢想,我想要成為一個職業舞者」

    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非常著名現象稱之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的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無論是對自己的預言,還是對別人的預言,我們都傾向有意無意的使預言實現。這一理論最著名的實驗為1968Rosenthal博士與Jacobson博士所作的研究。那些被老師誤認為"高智商"的學生,在未來一年的學習成績確實突飛猛進,即使事實上他們跟其他學生的智商並無差異。原因被認為跟老師對這些被標定的孩子有了高期待,願意給予更多的肯定與教導,這些學生因為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期待,願意投注更多的心力於學習。說到底,學習成績的提升原本就不單是智商所能影響的啊,學習熱情與投入往往才是重要的,而正向預期正是促發投入、影響結果的關鍵。

   
夢想就像人生的錨,就像航行的目的地,沒有了夢想,人怎麼知道該往哪裡去投注努力與熱情,該往哪裡去累積自己呢? 迷路在社會中,被現實衝擊,終日怪罪他人與社會的不公平;抑或茫然的用手遊、虛擬世界來麻醉自己,這些都不該是年輕歲月的最好選擇。許芳宜在演講中提到:很多人在作夢,可是多數人在想夢,但是很少真的用自己的行動力去完成夢想,把這個字當作動詞,去」。未來就該建築在自己的夢想上,但是讓我心疼的是,現在的年輕孩子,連想夢都不敢,怕被笑,怕丟臉,怕失敗。期待年輕的你們恢復作夢的勇氣,勇敢夢,勇敢, 讓熱情跟心力有可以投入的方向,這樣的人生才不致迷路,然後才能勇氣邁出一步又一步,累積實力,讓夢想實現,驗證自己的成功預言。夢想,讓人生變得不一樣。


延伸閱讀: 許芳宜TED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ffTG9iL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