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傷心多久才夠

孫中肯(諮商心理師)

 

  「手錶壞掉,怎麼會哭得那麼傷心?」

  「死掉一條狗,再養一隻不就好了?」

  「朋友絕交有什麼了不起?又不缺他一個!」

  「都已經分手兩年了,她怎麼還不能接受新戀情?」

  「久病辭世的老婆婆,何嘗不是解脫?家人為何難過?」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失落的經驗:珍藏的物品壞掉、寵物死亡、朋友決裂、愛人分手,乃至親友過世,有些人在失去以後,能夠若無其事地過日子;有些人則是彷彿世界末日般,一蹶不振,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何以對我而言無傷大雅的小事,卻引來他人沉重的負擔?而傷心到底多久才夠?遭逢失落,我該如何調適與因應呢?

 

    其實,人是情感性的動物,面對失落難免會有悲傷,且每一種失落都可能產生不同的悲傷反應,至於悲傷的過程會持續多久並沒有人知道。因此,在我們試圖理解人們的悲傷經驗之前,我們得先提醒自己下列幾個原則:

1.      痛苦是無從比較的歷史上有一段故事,關於莊子與惠子爭辯魚兒快不快樂,其中一個人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快不快樂?」另一個人回答:「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快樂?」這看似繞口令的激辯,其實不會有解答;借用到人們的悲傷也是如此,「你不是他,怎麼知道他悲不悲傷?」所以,我們千萬不能用自己的角度,拿別人的痛苦與自己的痛苦比較,無從比起,也比不出結果。

2.    悲傷並沒有時間表因應失落帶來的悲傷,很難「照表操課」,它並不像一般的修課,會有鐘聲提醒我們下課了;或者有學期為單位,讓我們確認學分修完了。於是,類似的失落事件,有些人走過來花費「一個月」,有些人需要「一年」(甚至更久),這都是有可能的。

3.    每個人有獨特的因應方式隨著年齡、性別、成長背景、身心特質等差異,使得每個人看來如此不同,關於失落的因應亦然,只有當事人才是面對自己悲傷的專家,別人所採行的方式不見得完全適合自己,若要強加到自己身上,說不定會在失落的當頭雪上加霜。好方法可以交流分享,但千萬記得「尊重」自己與他人,看見個人的獨特性。

 

   「喜怒哀樂」本是存在於生命中的自然面貌,無關是非,沒有好壞;情緒的本身皆有其功能,使我們更能貼近生命的不同狀態。失落所帶來的悲傷不是「病」,需要的是被接納與了解,而非著急地想把它「治好」。以下將列舉常見的「一般性悲傷反應」,分別以認知、情緒、生理、行為等四向度呈現:

1.    認知:不相信、困惑、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懷疑等。

2.    情緒:震驚、難過、焦慮、恐慌、麻木、無助、愧疚、憤怒、孤獨等。

3.    生理:失眠、食慾不振、雙手顫抖、胃痛、頭痛、呼吸急促、心悸等。

4.    行為:哭泣、退縮、封閉自己、沉默不語、失去夢想與興趣等。

    上述的諸多反應,不見得都會發生,只是幫助我們「辨識」,在自己或親友遭逢失落的當下,不至於因其反應而慌了陣腳。

 

    你也許困惑,既然每個人的失落與悲傷反應都不相同,悲傷也沒有既定的時間表,那麼,還有什麼是需要留意與被處裡的?實際上,一個人的悲傷如果到了需要接受「輔導」或「治療」的地步,通常是因為下列幾個原因:

1.    壓抑或延後的悲傷:在失落的當時未能允許適當地情緒宣洩,累積到日後,當其它失落事件再發時,反應加倍,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如:自殺)。

2.    悲傷轉化成生理疾病:在失落事件發生好一段時間後,身心狀態並沒有好轉,卻出現強烈的憂鬱或精神病症狀(如:幻覺、幻聽、強迫思想或行為)。

3.    社會適應不良在失落事件以後,從此自我隔絕,久久未能展開學習或工作,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我們得認清一個事實,在失落發生以後,一切都「回不去了」!回不去從前的自己,也回不去從前的關係,但只要我們願意努力,生活必然可以有全新的開始。(如果不想與舊時的自己或關係完全切斷,仍然可用自己舒服的方式保有某種形式的連結)。關於失落的調適與因應,以下從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層次提供你參考:

1.      身體照顧:愛自己的第一個方法,便是維護身體的健康,因此,在失落事件發生後,嘗試保持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與睡眠,並且採取適度的運動,學習放鬆的技巧,避免濫用藥物或酒精麻痺自己的感受。

2.      心理調適:調整自己的「認知」、「情緒」與「行為」。可鬆動自己既定的內在語言(如:「失去他,我就活不下去了」,修改為「沒有他,我還是可以過得很好」);傷心時好好地哭一場,用書寫整理自己;或者從事一些讓自己心情愉快的活動(如:旅行、看電影、打球等)。

3.      社會支持:親友的陪伴與關懷,往往能讓自己在失落以後,獲得最溫暖與真誠的撫慰力量,看重與珍惜身邊的人,找個自己信任的夥伴,好好地述說心中的傷與痛,允許自己傾瀉失落的苦悶。

4.      靈性成長:宗教與靈性的修持,在某些時刻有助於人超脫失落的困頓,可以遵照內在的意願與平日的信仰,參與宗教活動、儀式、閱讀經典或心靈成長書籍,協助自己尋獲慰藉。

 

   失落與悲傷是人生當中不可避免卻不太容易克服的功課,請給自己一些「時間」,允許自己「接納與表達感受」,練習在失去的同時,還能看見自己擁有什麼,必要的時刻,也可透過專業人員的「伴行」,陪自己走一段路,相信走過失落,生命還有無限可能!

 

「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信賴變成軟弱的藉口

最愛的五月如果不走 那麼窗外的雨將不會休

相愛是不是就得廝守 快樂總是轉瞬即走 嗯......

問你是否曾經真的擁有過 嗯...... 真的快樂過

 

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穿過人群悲歡離合

誰不盼望離少聚多 世事仍有它運行的規則

悲傷是不是就得淚流 幸福總是短暫停留 嗯......

問你是否曾經真的擁有過 嗯...... 真的快樂過」

 

~萬芳「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作詞:姚謙 作曲:曾淑勤 編曲:鄭貴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7dzbE1WUjw&feature=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