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
最常被朋友問到的一個問題
『作自己會不會太自私?』
『我應該聽從別人的意見,還是聽自己的聲音?』
『只聽自己的,會不會太自私?』
對我來說,作自己,意思是說,聽從心裡的聲音,實現屬於自己的心願。
相對於『作自己』,是另一個文化層面的存在,叫做『作別人要我做的』
作別人要我做的,就是符合社會的期望
我給了這樣的行為一個誇張一些的代名詞,叫做『做罐頭』
因為罐頭就是在工廠的生產線上,大量製造的產品
每個罐頭產品都幾乎一樣,也都是被社會需要的東西
那麼,『作自己會不會太自私?』
我想跳開會不會太自私這個框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題目
其實
當一個人問『作自己會不會太自私』的時候
心裡面通常有兩個聲音在交戰
一個是要作自己
一個是好像覺得,自己應該聽從廣大社會的期許(也就是乖乖的做罐頭)
這兩個聲音的交戰,才會讓『作自己會不會太自私』這樣的困境浮現
所以
這時候可以跳脫出兩難的困境問句『做自己好?還是做罐頭好?』
怎麼跳脫,我常常把這樣的兩難式問句,換成比例式的問法
『我要作自己多少?做罐頭多少?』
做罐頭,就符合了社會的期待,於是就成了穩定社會的力量
作自己,同步了內在的流動力量,活出生命的美麗,也為世界增添色彩
所以,做罐頭很好,作自己也很好
這個概念,跟SATIR的,『I AM OK
and YOU ARE OK』有相互輝映之處
當年,1988年,考上清大電機系,我跟隨著社會的期待,當了一個小罐頭
因為大家都說電機系很紅,大家聽到我考上電機系,都很為我高興
可是
我不適合電機系
因為我柔軟,因為我敏感,因為我情感豐富
所以,我在大三那年,偷偷的第一次有了不當罐頭的心願
我開始從心底,準備自己,要來走一條自己的路,於是後來有了心理諮商的方向
那個時候,心裡的聲音實在是太大聲了
所以我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就是要聽心裡的聲音,作自己。
後來
從Maryland回到台灣,我選擇在清大、交大、北醫的諮商中心工作
待在大學校園,符合大家的期望
但是
我不做專任的行政諮商人員
我選擇做兼任的接案諮商師,為了磨練自己的治療功力,這是想要作自己。
後來,拿到博士學位
我乖乖的去當助理教授,這是當罐頭,符合社會期望
同時,我不像其他諮商博士選擇去諮商系、社工系當助理教授
我選擇可以作自己又可以健康快樂的,休閒保健學系。
所以,一部份的我作自己,一部份的我,逐漸甘願的去教書,當罐頭
為什麼要當罐頭,因為,罐頭有其存在的必要,這個社會是設計給罐頭來活的
所以,當罐頭,可以省掉很多很多對抗社會期望的壓力
省掉這些抵抗的力氣,我可以用來好好好好的『作自己』
於是
我開始有空間和力氣
可以靜靜地,同時紮實地,寫著文章,要來實現當作家的夢想
(我想當作家,主要不是想要成名,而是想要躺在浴缸裡泡澡的同時,錢也會滾進來拉!)
寫到這裡,又想起了,2001年的時候,考慮要離開文藻的專任講師職位
好多人都跟我說
『不要那麼衝動,多考慮一下比較好』
『現在外面景氣很不好,還是留下來比較安穩拉!』
有趣的是,我的成長過程裡面,景氣好像從來沒有好過耶!
所以,不是外面的景氣好或不好
而是,對大部分符合社會期待而活著的人來說,『穩定與安全』是第一優先
所以,冒險,不被鼓勵
所以,追求自己的夢想,常常被警告
因為,那些符合社會期待而活著的朋友們,他們的心裡面,也有蠢蠢欲動的夢想
如果他們鼓勵我冒險
那他們怎麼面對自己的不敢,不敢去實現心裡的夢想
所以,請記得,那些警告,其實是他們跟自己說的,是要阻擋他們自己的。
而我,可以擁有我自己的聲音,於是有我自己的選擇。
所以啊,後來,我選擇離開文藻,離開那個穩定的位置,走向冒險的路途
幸運的,後來,我逐漸開發出自己的品牌,有了隱喻治療的一片天空
一年後,有了加起來一共十天的訓練工作坊,隱喻故事的初階、進階、高階。
二年後,有了我的夢想團體,『圍營火』。
美麗,常常來自於冒險
雖然,你我都知道,那個冒險的過程,社會不會為你背書
所以,孤單很多,挫折的時候,也會很幹。
只是,看你,人生想實現的是什麼了!
我,喜歡冒險一些,這就是我。
所以啊
當心裡的聲音大的很的時候,作自己,會很美
當心裡的聲音普通的時候,做一點罐頭,作一點自己,挺好
當心裡的聲音跟社會期待一樣的時候,呵呵,那就享受做罐頭的輕鬆吧!
(ㄟ!助理教授的薪水,還真不賴說!)
所以
回過頭來,看原來的問句『作自己,會不會太自私?』
我說,作自己的路途,常常會孤單,而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同時,因為去嘗試了,會少了遺憾,於是生命得以更有完整感。
寫到這裡
想起了我讀台南一中的時候,十七歲那年
寫在檯燈上頭的我的座右銘『路,會彎的,但,路,會是美的。』
這句座右銘,很適合冬天這個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