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有愛的地方就有天堂

     孫中肯(諮商心理師)
   有一首流行歌曲名叫「天堂」,曾經被不同的歌手翻唱過,每每看著舞台上的歌手深情款款地演繹著,其中,最觸動我的是歌曲中段的口白:

年輕的日子裡,我走了好長好長的路,
只為了想去找,屬於我自己的天堂,
如果真的有那樣的地方,
我想應該是一雙認同我、喜歡我的眼睛,
一雙想要把我好好呵護的臂膀,
還有一盞溫暖的燈,那就是天堂。


 「天堂」,似乎是每個人的嚮往,卻總感到遙不可及,小時候常聽人家說,人死後會到兩個地方,一個是「地獄」,一個是「天堂」,能夠前往何處,取決於自己在人世間的修為,是否真如傳說中做壞事下地獄,做好事上天堂?我們不得而知,關於死後的世界,始終是個迷,有些人便透過宗教的力量,嘗試找答案,並求取心靈的平靜。


 回想起自己看過的一個宗教故事,大意是說,有一位行善無數的教徒,臨終時向天使要了一個願望:「參觀地獄與天堂」。天使於是在引領他上天堂之前,先帶著他飛往地獄參觀;在地獄裡,教徒見到大桌子上擺了豐盛的菜餚,疑惑地對著天使說:「看來地獄的生活並不悲慘啊!」但下一刻,卻見到身材乾扁的餓鬼,氣力盡失地入座;餓鬼手上皆拿著一雙長十幾尺的筷子,每個人用盡方法,卻因為筷子太長,始終無法把菜送進口中。教徒心想:「真悲慘,原來地獄給了美食的誘惑,但擺明不想讓人吃東西」。天使笑笑地拉著教徒前進天堂,但教徒愣住了,因為天堂的擺設與地獄差距不大,只不過,圍繞在餐桌的,是洋溢歡笑,身體健壯的人們,他們同樣使用長十幾尺的筷子,不同的是,他們互餵彼此,把佳餚送進對方的口中,所以人人吃的很滿足。


  如果宗教的功能可以淨化人心,習得智慧,那麼類似的故事想傳達的或許是:「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在於人與人之間是否願意相互關懷與分享。

  從傳統到現代,我們真的越來越靠近天堂了嗎?還是天堂已經不復存在了?特別是當「人手一機」以後,你和我大多時候低著頭,有多久不曾關心身邊的人、事、物?有多久不曾為別人付出?某種程度,我們確實進入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可捫心自問,我們追尋的究竟是什麼?是看見及接納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美麗;還是為了不讓自己被孤立,因而選擇跟別人都一樣?


  而面對「生命」、「感情」與「生活」這些事,何以會有無形的框架綁住我們?如果有一天,我們預知死亡即將到來,那麼有什麼是自己可以放下的?又有什麼是自己一定要抓住的?網路上有這麼一段故事,不曉得你看過嗎?


  故事的主角安古亞輝,面對愛滋、面對群眾,他們想要被理解的是什麼?他們在乎的是什麼?亞輝在分享的時候說:「從面對死亡與關係議題當中,看到痛苦可以幫助我什麼!」、「把病痛視為禮物,努力發掘自己的價值。」顯然地,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的確是真實地痛過之後產生的體會。


 是的,在生命的歷程中,我們會想追求別人的認同,但我們也需要好好地問問自己:「到底能不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人?」、「如果愛滋感染者走入教室,我能敞開心胸與他擁抱嗎?」接受與否並沒有對錯,真正重要的是了解心中的聲音。


活在當下,珍惜擁有」好像是許多生命鬥士給出的至理名言,也許你認同,也許你聽膩了,但我想,故事只需要分享,不需要評論,能夠在你心底泛起漣漪的才會有意義。

  不過,以下問題值得讓自己想一想:
   你最想得到誰的認同?
   誰最能夠對你產生認同?
    我猜,這兩個問題你所浮現的答案,肯定是「愛你的人」或「你愛的人」,那麼,多花點時間和他相處吧!在很久很久以後回頭看,你會發現,跟他在一起的時光就是身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