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怕怕!!
寬心心理諮商所 葉金源
隨著相關醫學的澄清,與不再避諱討論性的相關議題,對於同性戀,比起以往一面倒的負面說法,現在看起來似乎要正常化許多。雖說如此,但其實在歐美對同性戀,已極大包容的社會中,依舊有所謂『恐同性戀症』的人存在,在台灣對同性戀者不友善的人,其比例我想比歐美要來得高。
隨著相關醫學的澄清,與不再避諱討論性的相關議題,對於同性戀,比起以往一面倒的負面說法,現在看起來似乎要正常化許多。雖說如此,但其實在歐美對同性戀,已極大包容的社會中,依舊有所謂『恐同性戀症』的人存在,在台灣對同性戀者不友善的人,其比例我想比歐美要來得高。
在精神醫療上並沒有『恐同性戀症』這樣的診斷說法。但就字面意義來看,非常類似焦慮疾患中的特定對象恐懼症,如害怕『蛇』,或害怕『血』等單一物體。其實,簡單來說恐同性戀症者就是把同性戀者『物體化』,把他們看成是某種有危害性的物體。當然這些人是不大會去就醫的,因為在他們的心裡,有問題的怎麼會是我,當然是那些該遭天遣的同性戀者。
同樣的字眼卻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在自己的臨床經驗上,我看到另外一種型態的恐同性戀症。其主要差別就在於個案的問題是向內的,不同於前面個案問題是對外的。這一類的個案會恐懼害怕自己是一個同性戀者,甚至因為害怕自己的性傾向而造成一些生活上的困擾與焦慮症狀。
這一類的個案可能有以下特徵:
一.
青春期階段,大概是15-25歲。
二.
厭惡,討厭自己。
三.
無法確定自己的性傾向,也就是說不知道
自己喜歡或愛的是同性或異性。
自己喜歡或愛的是同性或異性。
四.
可能會有一些同性性幻想經驗。
五.
可能有同性性經驗。
六.
對自己可能是同性戀的身份感到極度不安,
甚至影響睡眠。
甚至影響睡眠。
七.
對自己的人際關係會感到緊張與矛盾。
如果有以上情形,可能代表已有『恐同性戀症』的傾向。
青春期是人類發展歷程的一個重大階段,在這段期間身體會產生巨大的變化,內分泌在體內風起雲湧,『性』讓人好奇,更讓人迷惑。更重要的是相關的性心理若沒有隨之成長,由於性問題的私密性與獨特性,可能在還沒獲得性活動的愉悅之前,青少年已經為它的難以捉磨與不確定,困擾焦慮不已。
臨床心理師,對於人類的發展與相關時期,所衍生出來的問題,有專門的訓練與研究,他們可以提供這方面的協助,協助青少年渡過這青澀尷尬的階段。
當然臨床心理師並不是要來決定一個人是同性戀或異性戀?透過和心理師的諮詢與會談,對慌亂與焦慮的心情,可以有安定的效果。唯有清楚的探索與整理,完整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面對自身性問題時,不再是忐忑不安。更不用躲在陰暗的角落,痛苦不已。
圖片引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