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抱怨說出來真的會好嗎?


        每天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不如意,我們經常會跟親近的家人、朋友抱怨,但抱怨完你感受如何呢?是得到支持還是得到宣洩又或者他們跟你一起謾罵,而你心中感受到力量與你同在。根據研究2007年發展心理學月刊(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刊登了美國密蘇里倫比亞大學針對813位學生所作的研究,指出一項驚人的事實:經常跟朋友抱怨,反而會讓人更沮喪,而且這個現象發生在女性身上比男性更嚴重!這個發現似乎與我們所認知的關於「友誼」的功能背道而馳。朋友的重要功能之一不就是自己心情不好時能夠聽我們訴苦嗎?


    這項研究並未指出朋友之間抱怨,隱藏著潛在危險性。令邱永林心理師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兩個原本親密的手帕交,在一次兩人同時情緒惡劣的情況下尋求對方的支持,但談話中彼此誤解對方的意思,再加上後來週遭朋友的推波助瀾,後來竟演出反目成仇與背叛的悲劇。經常跟朋友交換惡劣情緒的另一個危險就是人緣可能會變差!朋友們一看到你的手機來電顯示,就開始盡量躲避不接,或是想辦法用正在開會等藉口讓你「長話短說」。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一群科學家,在實驗室中以30名受試者的情緒反應並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變化後,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將自己的模糊感覺用精確文字表達出來後,有助於調節腦部控制情緒的中樞(杏仁核amygdala)以及右前額頁皮質的活動。」其他相關的研究也指出,長期進行心理諮商的憂鬱症病人,其腦部神經連結與未接受心理諮商的憂鬱症病人顯然大不相同!換句話說,有效的談話(例如與訓練有素的心理師進行心理諮商),就像是替大腦作了隱形的手術。透過這種實證有效的方式,可協助將自己的情緒精確地表達出來,而不僅可提升自己的心情,也可避免一時的情緒衝動轉變成行動。

     試試看一整天都不抱怨,你就會知道那事件多困難的事了!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中運用「抱怨」當成人際溝通中的潤滑劑。例如:跟一個好久不見的朋友相約見面聊天,當話聊到彼此近況時,即使對於目前生活還算滿意,但十有八九還是會抱怨自己的工作有多辛苦、配偶或男女朋友的不體貼或什麼的。為什麼會抱怨這些呢?因為我們害怕談論自己有多滿足,會讓自己或對方覺得尷尬。相反地,抱怨自己的生活,則會讓對方容易同情我們的遭遇,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話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抱怨其實有兩種基本類型:「工具型」和「表達型」。工具型抱怨者有著明確的目的,那就是想藉著將問題說出來進而解決問題。例如某個母親對著她的小孩抱怨他們的房間實在太髒了,其實母親是希望孩子們能夠保持清潔,這樣她就不必經常打掃,或者能夠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表達型抱怨者的目的則完全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不吐不快!例如開車時向坐在旁邊的乘客大罵剛剛超你車的駕駛,或是向朋友抱怨自己老公忘記結婚紀念日等。

       所以你是屬於哪種抱怨類型?根據克萊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如果你的抱怨多半屬於「工具型」,那麼表示你擁有較高的自尊心!如果你是屬於「表達型」的抱怨者的話表示你的自尊心比較低。

     由此可知或許生活中的不如意及抱怨可以換個方式處理,比如說將抱怨轉化為其他方式宣洩,找喜歡的事情做、或是做運動、聽聽音樂等,不在只有找人抱怨的方式,抱怨主要只是發洩心中不舒服的情緒,將情緒表達抒發出來,相信抱怨不在只是一個話題。


圖摘至http://z314159.pixnet.net/blog/post/34238019-%E2%97%8F%E5%9B%A0%E7%82%BA%E6%98%AF%E5%A6%B3%EF%BC%8C%E6%88%91%E6%89%8D%E8%AA%AA%E7%9A%84%E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