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透過正念靜心來陪伴孩子的情緒

透過正念靜心來陪伴孩子的情緒

簡佳慧 諮商心理師/禾心諮商所合作夥伴

在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如何帶著平靜的心,面對生活中的起落與大小事,在在考驗著我們內在的自我安頓與應變能力。可以透過日常中的正念靜心練習,促進身心的平衡與安定,將有助於提昇生活適應的品質。


正念,指的是一種“友善的注意力”;正念,是一種不評價的“同在”模式;正念,是當事情發生時,專注於當下所經驗到的一切,就單純的去經驗、去感受,而不是急著馬上要做什麼,也不刻意的迴避與壓抑各種情緒。

正念的態度,有助於我們的心活在當下,身體也活在當下。當然,也能將正念的技巧運用在親子關係與教養方面,採取開放和不帶偏見的方式,如實地看待自己與孩子,在<像青蛙坐定-給孩子的正念練習>一書中提到,有三個基本特質,能夠讓教養工作變得比較輕鬆與事半功倍:

(1)呈現在場:與當下這個時刻接觸,用開放、好奇、自然的感受和想法去接觸,而不馬上給出意見。當你牽著孩子的小手時,你呈現在場;當你發脾氣時,你呈現在場;孩子分享正在進行的遊戲時,你呈現在場;孩子挫折哭泣時,你呈現在場…在任何事情當中,你都呈現在場。當你更常呈現在場,你就比較不會錯過每個時刻正在發生的。


(2)理解:設身處地去體會與理解孩子的經驗,不急著評斷好與壞、對或錯,特別是發生不在預期內的事件或情況時。可以夠透過正念呼吸,先將注意力回到呼吸上,回到此時此地,然後好好來理解孩子發生的狀況。可以試著去了解:
「孩子/我此刻內心發生了什麼事?
「他們/我正在想什麼?
「孩子/我此刻需要什麼樣的支持與協助?


(3)接納:聆聽孩子語言與肢體的訊息,尊重他們正在表達的內容,不急著改變或操弄他們來符合我們的期待和偏好,也不排拒或否定孩子和你自己的任何部分,透過深刻的理解來接納彼此的不完美,同時信任彼此都已做了當下所能做的努力了。


倘若照顧者可以經驗到平靜與安在,且帶著這份品質與孩子互動時,孩子也能感受到支持的氛圍,於是,更能放心的接觸內在與試著表達。讓愛來帶領,在生活中透過正念靜心的練習,培養專注與覺察力,在關係中建立一份愛的連結吧!!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愛著在困難裡的自己

愛著在困難裡的自己

王孟羚 諮商心理師/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一日早起,外出買早餐
在路上看到一個白髮蒼蒼但看起來頗硬朗的老先生
肩挑著兩串掃把
掃把看起來很不一樣,掃把毛與外面市售頗有差異
當時心想應該是自己手工製作的
買完早餐回到家裡
剛剛路上看見的老先生
竟然也剛好走進家裡兜售掃把
老先生誠懇地介紹著他自製的手工掃把
也期盼著有人能懂他使用「簑衣」纖維製作的掃把
與市售掃把的差異,而願意購買
在炎熱的大太陽底下
看著老先生肩負著手工掃把,挨家挨戶的拜訪
如此實在、純樸的販售方式
看得我心裡頗心疼,同時也對他充滿著佩服

因未與老先生多做攀談
僅能由這一次的簡單互動
猜測老先生即使到了六、七十歲的年紀
仍舊用自己的方式、靠自己的力量,撐起自己的生活
這種方法,著實讓人感到辛苦但也令人欽佩

而我相信,在台灣的各個角落
一直有著這樣的人,發生著這樣的事
用一種充滿力道的方式,呼吸著、生活著
從他們身上能夠看到的
是一種不放棄、堅強,以及不與年紀有關的旺盛生命力

這樣的觀點,是一種看待生命困境的視野
掃把賣不好、生活沒有錢、年紀越來越長、體力越來越衰退
若將這些視為生命中的挑戰,我們只會看到種種的困境

然而身處在困難重重的挑戰裡
雖無力改變那使人動彈不得的困境
但請別忘記,處在困境中的自己,其實是充滿著力量的
就如同老先生肩挑著兩大串掃把、一步步走著、努力地銷售
讓人充分感受到的是他辛苦底下,堅強的韌性

就好像當我們不放棄的撐在一個困難裡

勇敢地面對使人想逃避的情境
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解決困難
努力地控制不讓某個混亂,變成整個生活的混亂

其實,在這些過程中
更可以看到的是一個人內在值得欣賞與肯定的能量
幫助自己面對種種的挑戰
這是重新看待困難的方法,也是一種「解構」
將困境解構了,反而看到更多的困境背後的生命力、韌性

所以,如果你喜歡用這種方式看待自己面對困難的時刻
那請別忘記,面對困難時,仍舊能擁抱自己、愛自己
並且相信,即使暫時無法解決問題

自己還是一個很棒的人!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從”作夢”開始變得不一樣

從”作夢”開始變得不一樣

鄭浩仁 臨床心理師/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

最近,有個朋友在臉書上對即將國小畢業的孩子說出了這樣的祝福語:「祝福你永遠是個有夢想的孩子」,看到這句話,有點感慨,因為最近跟一些年輕人談到夢想時,年輕人多半說:「不敢說,太丟臉,太難了」。當我們年齡大了,成熟了,卻變得不敢再擁有夢想了嗎?

   想起國際著名舞者許芳宜TED* Taipei的演講,這位以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之姿登上紐約時報,被喻為「瑪莎.葛蘭姆的傳人」與「美國現代舞之后」的成功舞者,在演講中對於自己的偉大成就並未談論太多,真誠跟大家分享的是她開始敢做夢,開始敢對自己有期待的開端,學會喜歡自己的不夠聰明、不夠漂亮,開始面對失敗、面對害怕失敗、害怕丟臉的心路歷程,有一段話她是這樣說的: 「在那位老師之前,從來沒有人對我有期待,從那天起,我告訴我自己,我也想作夢,我也想有夢想,我想要成為一個職業舞者」

    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非常著名現象稱之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的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無論是對自己的預言,還是對別人的預言,我們都傾向有意無意的使預言實現。這一理論最著名的實驗為1968Rosenthal博士與Jacobson博士所作的研究。那些被老師誤認為"高智商"的學生,在未來一年的學習成績確實突飛猛進,即使事實上他們跟其他學生的智商並無差異。原因被認為跟老師對這些被標定的孩子有了高期待,願意給予更多的肯定與教導,這些學生因為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期待,願意投注更多的心力於學習。說到底,學習成績的提升原本就不單是智商所能影響的啊,學習熱情與投入往往才是重要的,而正向預期正是促發投入、影響結果的關鍵。

   
夢想就像人生的錨,就像航行的目的地,沒有了夢想,人怎麼知道該往哪裡去投注努力與熱情,該往哪裡去累積自己呢? 迷路在社會中,被現實衝擊,終日怪罪他人與社會的不公平;抑或茫然的用手遊、虛擬世界來麻醉自己,這些都不該是年輕歲月的最好選擇。許芳宜在演講中提到:很多人在作夢,可是多數人在想夢,但是很少真的用自己的行動力去完成夢想,把這個字當作動詞,去」。未來就該建築在自己的夢想上,但是讓我心疼的是,現在的年輕孩子,連想夢都不敢,怕被笑,怕丟臉,怕失敗。期待年輕的你們恢復作夢的勇氣,勇敢夢,勇敢, 讓熱情跟心力有可以投入的方向,這樣的人生才不致迷路,然後才能勇氣邁出一步又一步,累積實力,讓夢想實現,驗證自己的成功預言。夢想,讓人生變得不一樣。


延伸閱讀: 許芳宜TED演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vffTG9iL6A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如何好好生氣

如何好好生氣
簡佳慧 諮商心理師/禾心心理諮商所合作夥伴

提到「憤怒」這兩個字時,你會聯想到什麼樣的經驗?
腦海會出現什麼樣的畫面呢?
憤怒的情緒感受,對你來說是熟悉的,還是不常出現?

有些人遇到不如意,不順遂時,生氣會出現,但只佔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發過脾氣,說找人訴說後,就煙消雲散,沒事了,日子繼續前進。然而,對有些人來說,憤怒似乎佔據生活好大部分,許多能量都消耗在生氣上,對許多人事物不滿意,隨時都在發火,可能大聲咆哮,也可能從表情或動作上,透露出敵意與怒氣。當不滿累積成憤怒,憤怒沒得到好的理解與回應,甚至會演變成愧疚與挫敗的情緒。

你允許自己生氣嗎?你允許自己去碰觸和瞭解升起的憤怒嗎?
有時候我們會被生氣的迷思給綑綁了,不舒服的感受卡著,出不去,也吞不下。
 生氣的迷思包括:
 (1)生氣不好,生氣浪費時間和力氣
 (2)我不能生氣,生氣就等於失控
 (3)我不敢生氣,因為別人會離開我
 (4)若別人對我生氣,一定是我做錯事
 (5)若別人對我生氣,我也脫離不了責任,必須處理他們的感受
 (6)如果別人惹我生氣,對方就必須改變,才能讓我們氣消
(7)我們不應該生氣,除非有合理的理由,生氣才沒有關係

如果生氣這麼不好,為什麼我們還是會生氣?

因為,生氣有時就像個保護傘一樣,讓我們覺得不那麼悲傷,不那麼脆弱,表達生氣的時候,也在表達著自己的力量。過度的生氣和壓抑憤怒,其實對自己和對關係,都是一種耗損。憤怒,就像其他情緒感受一樣,生氣只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越是不接納,反作用力越強;我們可以擁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感受,更重要的是,學習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那麼究竟該如何好好生氣,妥善處理怒氣呢?

<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一書中提到幾個方法提供參考運用:
 (1)提出我們所認同關於憤怒的迷思
 (2)感受情緒:不批判,接納它。
 (3)正視伴隨憤怒情緒而來的想法。
 (4)檢視伴隨憤怒情緒而來的思考:留意常出現的模式,將有機會更了解自己與環境。
 (5)想想接下來可以做些什麼,才能照顧自己:做了決定就要負責。
 (6)別讓怒氣牽著鼻子走:冷靜下來,喝杯水,或暫離衝突現場,找出自己該做什麼,而非被怒氣控制。
 (7)與信任的人談談:唯有接受當下的自己,才能繼續往前走。
 (8)透過身體的活動來釋放憤怒的能量:整理屋子、打球運動、跳舞等。
 (9)別因生氣就對自己或他人動粗:若有出現自傷傷人的衝動與危機時,請尋求專業資源協助。

生氣憤怒不會是我們生命的重心,但需要的時候,生氣是沒有關係的。生氣出現時,允許它來到,讓自己有機會按下暫停鍵,騰出一個空間,好好的聆聽裡頭想被了解的聲音,然後溫柔的支持與陪伴自己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