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生命力

生命力

王孟羚 諮商心理師/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前一陣子接了一個有趣的新工作
是擔任某大學在校內辦理的生命故事文學獎評審
之所以有趣,是因為當了心理師後
有很多的時間就是「聆聽」來談者敘說的生命故事
但鮮少有機會是透過「閱讀」的方式來理解一個人的生命故事
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大量閱讀每位參賽同學寫出來的生命經驗
著實是一件對於愛好故事的我,感到喜悅的事情。


評審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幫人打分數
這對於敘事治療取向的自己
要擔任一個評斷他人優劣好壞的角色,本來就覺得有些困難
再加上這次評審的
是一個個獨一無二又精彩的生命經驗
我又如何有斷定他人生命「優、劣、好、壞」的資格呢?
這樣的聲音,是一開始擔任評審,內在充滿衝突的聲音

但隨著仔細閱讀每一篇文章
同時也釐清自己內在的評選價值觀後
發現讓自己可以安穩的評審方式是
仔細地去品嘗文章內所傳達的「生命力
我所認定的「生命力」定義是這樣的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由一件件的事情(也是故事)所組成
是否能因為這些故事發生在自己的生命裡後
讓自己意識到因為這些事情,對自己生命所產生的影響
覺察到自己的成長、改變或突破
又或者發現一個不一樣或更喜歡的自己」



當了心理師後,一直學習用這樣的視野看待人生,當我們面對著那些
「覺得是困難、挑戰、討厭、帶來痛苦、無法接受」的事情
往往是讓我們學習的好機會
學習著去認識自己為何在這樣的事情底下無法妥協
無法妥協的背後,可能是有著一個支撐自己的重要核心價值
學習著去辨識自己在這樣事情底下會感到受傷的原因
該如何好好地照顧、安撫內在那一個受傷的自己
學習著去承接事情發生後的所有轉變
讓自己的生命深度,能越來越豐厚與精彩
學習著無論再怎不甘願、不想要,事情就是發生了
如何找回主控感,盡量不受干擾地讓生活回到常軌、回到幸福裡



這種學習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往後面對以後的人生
不只停留在某個事件發生地當下,而怨天尤人、無法成長
只沉浸在事件所引發的情緒漩渦裡,而失魂落魄、無法抽離
不會讓自己覺得人生好像鬼擋牆,總是反覆遇到相同的問題
因而開始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最後,問題便主宰了生活的全部…



在評審工作裡,的確看到好幾篇有如此「生命力」的文章
從意外創傷後,找到新的自我接納方法
從苦痛疾病中,學習到面對生命的力量
從生離死別後,懂得擁有與珍惜的意涵

你呢?你的人生,是否有透過一個個的事件
從中找到它的意義與價值,並讓你更認識自己
更喜歡自己,又或者,你還尚未開始這樣的功課、這樣的學習?
無論答案是與否,都希望我們不要忘記
擁抱自己生命那獨一無二的樣貌,更謙卑地學習人生裡的種種課題

也從而開始喜歡挑戰,並愛上面對挑戰的自己!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檸檬優格小蛋糕

檸檬優格小蛋糕 

張凱茵 臨床心理師/寬欣心理治療所

許多友人皆連升格成了新手爸媽
時時更新的寶寶照片
讓滑開臉書的手指都輕鬆了起來
為什麼呢?
因為一張張小寶貝們姿勢各異的微笑小臉
加上時不時擠在旁邊的幾張亦是笑意無限的大臉
看了就令人不知不覺地跟著嘴角上揚:)

妙的是,等你發現自己已然笑開時
煩惱似乎也就跟著消去了大半
從大腦運作的機制來看
這個神奇的感受是有跡可循的
當「微笑」的訊息透過視覺傳遞到腦部時
大腦皮質開始活化起來
提取關於微笑的記憶
一邊比對著,一邊喚起其中的正向感受
解讀完的訊息很快地自邊緣系統經腦幹延伸的神經路徑送出訊號
同時,負責模仿學樣的鏡像神經元活化
所產生的微笑模仿訊息也會一併傳送出去
刺激臉部肌肉產生笑容
而微笑時所牽動的肌肉動作訊號
又會再一次送回到腦皮質
告訴大腦說:「我很開心呢」
當這樣的正向訊息回饋的循環持續發生
自然而然地
開心的感受得以被意識
負向的感受也因資源聚焦在正向的感受上
而只好默默地退場
現在
可以想像為什麼人們會說嬰兒的笑臉如此療癒人心了

那麼,再聽一些些心理學家John Bowlby的想法吧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論指出
微笑是其中一種天然地、用以引起相應親密回應之依附行為(attachment behaviors)


所以
別讓這種本能性的快樂來源消失在自己的生活裡頭
還記得你上次發自內心的微笑是什麼時候嗎?
快找個機會去練習、去體驗吧!
你可以...
對著鏡子咬一支筆練習笑臉
去看好多寶寶微笑的照片
也可以用小字條到處提醒自己
還可以找人跟你笑臉比賽...

或者
試試看動手為自己或親愛的人做些什麼吧
比方說
烤個澄黃芬芳的微笑小蛋糕如何?
出爐的時候
也許你會在檸檬清新混合著優格柔順的香氣中
發現微笑的驚喜唷~

每一天都記得微笑

<檸檬優格小蛋糕>分享樂樂好

材料
*雞蛋.................2
*原味無糖優格.........80 c.c
*橄欖油...............70
*砂糖.................40
*蜂蜜.................3 大匙
*中筋麵粉.............100
*泡打粉...............1 小匙
*...................1 小搓
*檸檬汁...............2 大匙
*檸檬皮削.............1 大匙 (不要削到白色苦苦的部份)
*蔓越莓乾.............1 小把 (不一定要加,也可加入其他喜歡的果乾)


做法
1. 麵粉和泡打粉拌合過篩備用;烤箱預熱200
2. 蛋打散再加入砂糖打至充滿淡黃色氣泡
3. 加入優格、檸檬汁、橄欖油、檸檬皮削混合均勻
4. 將過好篩的粉類加入拌合即可,不要用力攪拌
5. 加入蔓越莓乾稍微拌勻
6. 將拌好的蛋糕糊倒入小烤杯中,放入預熱好的烤箱
7. 200℃烤15~20分鐘,香噴噴出爐囉~

*口感濕潤紮實,當早餐或下午茶都很適合呢~
*橄欖油也可以用融化成液狀的奶油代替
*酸甜度可以依個人喜好調整唷~



從臨床實務與生活經驗的故事中
融合揉捻出一張張療癒心靈的小食單
也許,只要唱首歌的時間

你就能為自己充電完成~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是興趣還是逃避

是興趣還是逃避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禾心諮商所合作夥伴

許多大學生在期末考或研究生在經歷論文煉獄的期間,或多或少都有培養出「新興趣」的現象。
有些人可能是煮咖啡、有些人是打掃房間、有些人一直整理電腦硬碟的檔案、整理衣櫃裡的衣服、重複著拆掉與組裝模型的動作,有些人則是頻繁地檢查FBBBS上的新文章。台大教授畢恆達就在他的著作《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裡分享到,他在寫論文的時期家裡廁所特別乾淨,因為他經常窩在廁所裡對著馬桶重複刷洗再刷洗。
當然,這種培養新興趣的現象並不是只有在寫論文時才會出現,當你面對其他壓力情境如學期中的重要報告、搬家、換工作、失業、分手也會出現。
這類型行為有幾個共同點:重複性的動作、無須耗費太多腦力、做了之後會有放鬆的感覺。
重點來了:做了這些行為會有放鬆或甚至愉悅感,算不算興趣?但這些行為經常是在面臨焦慮或壓力的情況下因應而生,算不算逃避?
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要先將焦點放在個人「行為背後的目的」。


興趣一個人對某些事物或動作感到好奇、喜歡,而去探索與從事。無論他是否面臨焦慮或壓力情境,他都會想去做這些自己感到有興趣的事情,從中得到愉悅與滿足。



逃避」則是一個人在面對焦慮或壓力等不安的情境時所出現的行為,做這些事情可以讓自己暫時不必面對焦慮的情境、並且獲得放鬆的感覺。一旦焦慮的情境解除之後,個人也不會想再去做這些事情,而且即使做了,也不會有放鬆的感覺出現。




是興趣還是逃避,有必要分得這麼清楚嗎?當然有必要!
即使是同一種行為,但當它背後的目的不同時,也代表了個人截然不同的內在狀態。根據不同的內在狀態,我們當然也需要選擇不同的教養方式。
舉個例子,一個大學生在期末考即將來臨前非但沒有準備,而且還持續地在組裝模型,這到底是興趣使然?還是逃避的成份居多?
如果他在平常生活當中就熱愛模型、有組裝模型的習慣,那組裝模型很可能就是他本來的興趣。因此這位青少年當前面對的議題可能是:無法在適當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情。而我們要協助他的就會是學習在不同的時間做該做的事,以及學會為自己負責任。
反之,如果這個學生平常根本就沒有組合模型的習慣,卻在會考前一頭栽入在平常連碰都不碰的模型組裝裡,那這孩子目前的狀態可能是:投入另一個世界讓自己避免面對龐大的壓力、並且得到放鬆的感覺。如果是這樣,我們要協助他的就會是支持與陪伴他去面對當前這個困難的考試壓力,並且協助他長出面對問題的方法與勇氣。

通常師長們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碎碎念教養法或者直接開罵:「都快要考試了還在玩這些有的沒的!」「不趕快去準備考試,是想要撿角嗎!」
的確,我們在行為層次上提醒學生要去念書,但內在卻依舊維持著相同的議題:還是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依舊對於會考感到莫大的壓力。或許這次的事情他安然地渡過,但當他面臨下一次的壓力情境時,同樣的行為模式又會再度上演。
當然,興趣與逃避之間的界限可能是模糊的,亦即個人可能在面臨壓力情境時將原本的興趣拿來當作逃避的管道。這時候可能得同時協助個人去面對自己眼前的壓力情境、辨識自己正用來逃避面對壓力的行動,並且探索出更適當的因應行為。
從現在開始,試著從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去發現自己在面對壓力情境時是否也有類似的狀況?如果有,不妨了解一下自己正在面對的壓力是什麼?找人討論看看這樣的焦慮有什麼應對方式?如此一來,你可以將力氣放在面對困境,而不是用來重複做著可能連你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的事情上哦!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純粹的美夢

純粹的美夢

蘇郁玫 諮商心理師/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前幾天,我跟一位出社會一年多的年輕人聊天,他月收入有四、五萬,工作穩定,無需付出太多勞力,日子過起來悠哉自在。然而,他卻徒生離職的念頭,這讓我感到意外。「錢多、事少」,雖然沒有「離家近」,但至少也是羨煞旁人的工作呀!怎麼會有想離開的念頭呢?細聊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他不喜歡待在舒適圈的自己。擔心在舒適圈待久,就像養老一樣,會越來越沒有動力,這不是他喜歡的生活!他想要趁年輕的時候,多去闖蕩、多去累積不同的經驗、多磨練自己。原來,工作並不只是為了求穩定、圖溫飽,而是讓自己有機會提昇內涵與能力,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自我成長,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事!
而當我再與更多年輕人聊天,卻又發現,其實大家所期望的並不是在社會上多有地位、每個月可以領多高的收入。而是期待自己擁有厚實的肩膀,能承擔起家庭責任,可以照顧父母、伴侶,可以有能力撫養自己的家。當自己所愛的人需要協助時,可以適時地伸出援手、幫助對方,把這份愛傳遞出去。
這些經驗讓我感到很新鮮,原來年輕人並不是像大眾媒體報導的:「年輕人是草莓族」、「年輕人挫折忍受力低,抗壓性不夠」……。這也讓我更明白,很多事情真的不像我們平常接收到的訊息那樣單一標準、刻板,而是存在著各種可能性。若我們願意停下來,花時間去理解,就會從中看到每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發現不同的風采。
記得,當初老弟剛萌生要到中國發展事業的想法時,老爸極力反對,捨不得兒子獨身到外地打拼,也擔心他人生地不熟的,擔心兒子的安危。那段時間,家裡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抗爭,老爸對兒子的愛,阻斷了兒子想為家付出的心意。儘管如此,卻絲毫沒有影響老弟到中國發展的決心!究竟是什麼讓他這樣地堅持?究竟是什麼軟化了老爸的心,最後同意讓他出外闖蕩?是什麼讓老爸從反對到接受、甚至是認同?我想,就是這份想照顧家人的決心與心意吧!

究竟什麼是夢想夢想不似許多人表述上所見的,要賺大錢、要購房買車、要五子登科……等等關乎名利的物質,而是其背後所帶來的意義:讓家人得以溫飽、有屬於自己的家可以棲息、讓家人生活自在開心、讓所愛的人沒有壓力……等等。當這些愛與關懷可以被看見時,理解與支持就隨之而來了;而當這些愛與關懷被重視時,堅定的力量來了,再怎樣的辛苦也能甘之如飴。
我們想追求的,其實很單純,就是讓自己持續成長提昇,並為親朋好友帶來開心快樂的生活。不可否認,對於某些人的位高權重、或豐厚收入,人們會感到驚呼與佩服。然而,真正能感動與感染人們的,往往是那些逐夢的專注與熱血,以及推動夢想前進的愛與信念。

在夢想的道路上,請別忘了夢想背後,那最單純的愛,以及最純真的自我。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離開大學後最遺憾的事,之三:一個棲身之所

離開大學後最遺憾的事,之三:一個棲身之所

傅弘毅 諮商心理師/寬欣心理治療所

各位朋友,如何才能放鬆呢?

身體的放鬆,主要是透過呼吸的調整、按摩、運動等方式,協助身體肌肉調整,從緊繃變鬆,讓身體的緊張得到紓解,在醫學上也證實對身體有益。
 
若對身體放鬆有更多好奇,可以洽詢心理師或相關單位,在這就不贅述了,筆者今天想談談心的放鬆。要怎麼才能做到心的放鬆,其實方法也不少,念經文、抄寫經文、禱告、繪畫,這類能讓人暫時專心一致,無法分心去思考其他令你會有壓力的事情。

不過這些方法需要有還算不錯的專注力,有時執行上不是這麼容易,(但是我推薦各位朋友真的可以嘗試看看,讓自己投入在某件事情裡,藉此心無二念),由於我算是一個很難靜的下來的人,所以也很難找到一個方法讓心放鬆,直到我研究所期間在高雄實習時,有一個特別的體驗。

其實,造成我們心理壓力的,多是我們平日的各種事務,我們在不同的生活情境(工作、教室、家庭、朋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這些角色中我們耗費了心神、盡心盡力,日積月累之下就讓心充滿了壓力。

這時候呢?卸下平時的身分,讓心靈暫時遠離這些壓力源,是我要在這篇文章所推薦的方法。

這不是甚麼新的方法,很多人會透過旅遊去一個不是平常生活的地方,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將自己抽離原來的情境與身分,得以獲得暫時的身心放鬆的方式。

那這跟棲身之所的關係是?

旅行本身多少存在了門檻,時間、金錢都不是很容易就可解決的問題的(當然,還是建議身心壓力到極點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解決,也許不是旅行,但至少要能讓自己有放鬆的活動。)

我要分享一個我在高雄的經驗。

我在高雄實習時,是與朋友在外租房子,但我有一個「第二個家」,那是一間隱藏在小巷裡的咖啡店,有店主很堅持用心的咖啡豆、甜點,有很好的用餐氣氛,藏書。

不過我不喝咖啡也不太吃甜點,這不是我留戀於這間咖啡店的原因。

還記得第一天去的時候,是一位朋友帶我去的,他是那裡的熟客,我們坐下來,點了啤酒─是的你沒看錯,店主自己很喜歡精釀啤酒,因此也進了很多啤酒在店裡喝。對於喜歡精釀啤酒的我來說,這是一塊寶地!

除此之外,店內的咖啡手及店長都蠻習慣與顧客聊天,什麼都可以聊,從咖啡、食物、文學、哲學、心理學、電動、動漫及社會議題,或是喇賽等。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這間店表訂的營業時間是12點,而12點一過就會只剩下熟客,店主還拿出最近的新買的酒,大家互相交流哪裡找到不錯CP值高的酒,慢慢圍成一圈,天南地北的亂聊,也有人會拿出自己生活中的苦悶,大家彼此談天、給予支持、或是嚴厲的批評指教,有時,我也會就靜靜在旁邊看著,不加入談話;總之,甚麼都行,就像深夜食堂一樣。

在那個地方,我可以放下我心理師的身分,放下許多生活的壓力,就只是與他們自在的談天,可以暫時逃離,讓心放鬆一下。

這也給我期許,從事助人工作,我希望自己能建立一個像這樣的時空間,給人們一個讓心放鬆的空間。

其實這件事情,與系列一(好好玩)、系列二(一個投入)是相關聯的,我大學畢業時,發現自己好像沒有好好的做這些事,到了就讀研究所時,才在實習期間,因為找到這個棲身之所,我才回頭去認真看待居住及曾居住過的城市,重新拾起自己其實很有熱情的事情,而開始慢慢發現這些事情對我的心是重要的。


希望看了這系列文的朋友,你們也能好好的玩、好好的投入,然後開始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棲身之所,在庸碌的生活之中,找到一個讓心暫時休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