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耳‧語】跟自己獨處吧!

【耳‧語】跟自己獨處吧!

傅弘毅 諮商心理師/寬欣心理治療所



感覺器官是人體接收環境資訊的重要器官,使我們形成對環境的細節認識。耳朵接收聲音,讓人類能透過語言與聲音接受資訊,經過複雜的腦內程序,理成充滿我們內心的重要訊息。除了接收聲音外,聽覺系統也扮演著保持平衡的重要感覺。

我們透過耳朵與環境產生了連結。
因此成為了現在的自己。


給奇怪的你。

你有這樣的感覺嗎?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如此孤單,似乎沒有知心朋友,沒有人關心自己,突然害怕─

原來自己是多麼奇怪,惹人厭。

不敢闔眼,深怕一閉上眼睛,世界就離你遠去。

然後流下幾滴眼淚,哭泣的孩子就在內心之中,翻騰著。

#
幾杯黃湯下肚後
前一片朦朧朧
開心大笑或是突然悲痛
總相信有人會接住自己
嘿嘿這世界多美麗

其實,總是希望有人來接住自己;所以才不敢闔眼,深怕漏掉了任何一個訊息,滑鼠不斷捲動。

想要被愛。


#
沒有關係你可以這樣
放心說你想說的話
我們一起變成海浪
沖垮所有的偽裝

沒有關係你可以這樣
並不需要跟誰一樣
有我陪著你
長大就沒那麼可怕

發現自己獨特、奇怪,是會令人恐慌的。

人是群居的生物,曾有研究指出讓自己不寂寞是人類的天性。

我們很容易會有這樣的感受,那種格格不入、奇怪的感覺。

─當感到寂寞時。

那是因為我們不夠喜歡自己。


其實,我們需要的是,與自己獨處的方法;才不會在只剩自己的時候,拿著放大鏡檢視自己的一無是處。

這個方法會是甚麼呢?有的人靠著專注於某件事情,如運動、旅遊、模型或電玩等,最近很流行的著色繪本,或是閱讀。

有的人,喝杯咖啡、下班的一罐啤酒、一塊田到心坎的蛋糕。

也有人依靠著禱告、誦經、靜坐。

這些都是跟自己在一起的方法。

你一定有你的方法,細細品味自己的生活,一定能夠發現,那個曾經讓自己投入忘我的事情。

再來你得相信,一定有人跟你是一樣的,至少,現在坐在電腦前書寫這篇文章的我就是。

然後相信自己值得

在經歷那無數個夜晚後,現在的我,能夠在那個孤獨時間裡,翻本漫畫、玩個樂高與模型、閱讀一本喜歡的書,從孤獨變成獨處

你也可以。




歌曲來自猛虎巧克力樂團《怡君》專輯裡的《給奇怪的你》。


謝謝他們寫了這麼美麗的歌。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尊重那條看不見的「線」─談身體、心理界線

尊重那條看不見的「線」─談身體、心理界線
邱羣倫 諮商心理師/禾心諮商所合作夥伴
    

    在跟大學生晤談的時候,常常聽到同學間有時候在嬉鬧談天的過程中,因為太過興奮出現的肢體接觸逾越了界限,造成彼此的不舒服,也影響了本來的好情誼。其實,兩人的交情即便再怎麼樣的好,也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肢體動作如是,語言亦然。若是忘情的跟同伴開了一個帶有性意涵的玩笑,而造成對方不舒服的話,也可能造成性騷擾。「身體界限」指的是每個人能夠允許別人靠近的限度,而「心理界線」會決定我們跟對方說話的主題深度。無論是哪一種界線,都會因對象、時間、年齡、性別的不同而改變。而每一個人可以接受的距離也不太一樣。這麼一來,能察覺與尊重人我間那條看不到的界線是一件重要的事。
   
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定義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四種距離,內容指出:我們會依據特定時間與地點,對這個人的感覺,對話內容來決定與對方的距離。其中跟身體界線比較有關的是「親密距離」以及「個人距離」。「親密距離」大約是從皮膚接觸到18英吋左右(45.72公分),這樣的距離不到「一個臂膀的長度」。通常只有非常親密的人可以在這個空間之內,像是家人或是另一半;另一個「個人距離」,大約是18英吋到4英呎遠(45.72公分~121.92公分),這樣的距離大約是兩隻手臂伸長,這樣的距離通常是公開場合站在一起的距離,通常也代表著可以隨性的談話。我們可以讓某個人在「兩個臂膀的長度」內,表示在這範圍之內,你願意與對方建立溝通關係,不過這範圍內的雙方
關係深度,明顯不及上述的「親密距離」。從這個理論中可以知道:我們的身體界線「可以」也「必須」隨著與對方的熟識程度來調整。在家中或跟另一半擁抱或是親吻,是表達親密
的一種方式;但換作是跟同學或是普通朋友如此靠近,可能就不太適宜。除了身體界線外,心理的界線也是重要的,要是有
人有意無意的碰觸,或是跟你開有性暗示的玩笑,只要你覺得被侵犯、被騷擾受並產生負向感受。你可以有以下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1.  請求尊重:不論男性、女性,遇到騷擾時必須慎重地表明你的立場及可以接受的界線。拒絕的態度必須明確肯定,平靜、清楚地告訴對方你的不悅,請對方尊重你,也請他自愛自重

 2.  明確說不:一定要從一開始便表明拒絕,隱瞞或不示意會讓對方以為你是OK的。要記得你拒絕的態度必須前後一致,否則會引起對方探究你的心理底限,認為你喜歡這種拉扯的心理遊戲,喜歡半推半就。
3.  大聲喊叫並遠離現場:抽身離開也是不錯的選擇,或利用人群力量嚇退性騷擾者。
    不同關係中有不同的親密度。而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都不一樣,有些人習慣與別人維持近距離說話,有些人則刻意保持距離,而每個人也會因著交情深度不同,談話內容的深淺也不同。因此察覺及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界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這樣可以避免破壞了一段好情誼,說不定還可以避免涉及法律的刑責呢。

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從標準的移動認回自我 -太陽的孩子觀影後的省思

從標準的移動認回自我
-太陽的孩子觀影後的省思

徐友薇 諮商心理師/寬欣心理治療所

  「我是panay」。

  太陽的孩子,一部描寫回歸土地、復育人心的電影;秋意微涼、艾草味包圍的夜裡,一群人在登革熱疫情不斷的台南,在廣場中搶先欣賞了這部影片。

  故事的主角有個美麗的名字panay,為了撫養兩個孩子,她放下了panay,到台北成為了林秀玲,一名捍衛原民觀點而堅持的記者。當家鄉的老父因病倒下,林秀玲趕回老家,看著老父即使年邁稱病,卻仍一次次以雙手雙足,傳遞延續祖靈土地靈魂的渴望;看著外來的漢人,再次以金錢作為武器進攻部落;哪裡是家呢?這裡才是我需要照顧的地方啊!

  但要復育乾枯的土地談何容易,重修水圳的計畫書在公部門中,成為流浪的孤兒;而在多處碰壁後,終於獲得與學者合作計畫案的簡報機會。林秀玲婉娩道來,當她以聽不出口音的國語,介紹自己是林秀玲時,她盡可能讓自己遠離原住民的身分;而今天在台上,她想要告訴大家「我是panay,這是稻穗的意思,我想讓祖先土地,再次結滿稻穗。」

  「我是panay」。短短幾個字組成的一句話,背後藏著許多壓抑、無奈,要掛上「林秀玲」的名字,才能符合主流文化(漢人)的標準認回自我是不容易的事,單一的標準建構了一套活著的樣貌,好像需要活得像「林秀玲」才符合社會的價值。而在一次次的沉潛、不安、痛苦、質疑、碰撞,內心另一個聲音逐漸放大,帶來堅定、勇氣、行動,終將讓自己回歸偏好的標準、偏好的自我認同中。

  「我是panay」,而你是誰?